1 / 3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11].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11].doc

上传人:1651012**** 2021/6/19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1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凤阳县崇文中学 台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丁肇中的有关情况;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抓住过渡段、关键句等,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印证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重、难点
重点:1、了解作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难点:如何认识并改变中国学生缺乏实验精神的现状
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现场巩固法
教具: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2016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学校迁入新城,校容校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吧。
展示校园图片,由格物楼引出问题:格物楼名字的来源是什么?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991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当时的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作者链接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演讲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学****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三、问题探究
1、提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读第2、3段,圈点勾画相关句子,自由回答。
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传统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2、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3、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读第13段,圈点勾画相关句子,自由回答。
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思考: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学生读第3段,圈点勾画相关句子,自由回答。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