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111].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111].doc

上传人:1651012**** 2021/6/19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11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训练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教学重难点
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分析,这节课主要从说明文的知识来研读这篇文章。
(四)理解语言,探究写法
【教师提问】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预设一: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体会语言生动的特点。
,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砂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事物的气势,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生动展现了大块岩石变成细微的砂砾,随狂风的洪水流动的情形。
,越是轻小的砂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头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砂砾却能走向很远的地方,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预设二: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明确】“大约”,表示估计,说明3000到10000年的时间是推测出来的。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的走向地下的宝库。(句中加点的“有可能”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掉。因为“有可能”表示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删掉了,就使表达过于绝对,违背了客观事实。
【小结】本文语言不仅简洁准确,而且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教师提问】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
“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毁山头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运用数字来说明岩石形成的速度。
【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采用了逻辑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