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doc

格式:doc   大小:88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2028423509 2021/6/19 文件大小:8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笔记)
上篇
第一章 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伤暑全书》
——《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湿热病篇》
——《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
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
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戴天章——《广温热论》
温病的特点、围及分类
第一节 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节 温病的特点:
——温邪
、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①由表入里②由浅入深③由轻转重④由实转虚⑤由功能失常转为实质损伤)
(①起病急,传遍快②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③易化燥伤阴④易陷生变)
(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智昏迷,手足抽搐等。其中斑疹、出血是热陷血分,迫血妄行所致,神智昏迷是热邪闭心包的结果,手足抽搐是热陷肝经而热盛动风的表现)
温病的围及命名
一、温病的命名
:发生于春季的春温;发生于冬季的冬温
:发生于春季的风温(春季主气是风);发生于夏季的暑温(夏季主气为暑);发生于长夏季节的湿温(长夏季节主气是湿)
:秋燥
:大头瘟(以头面肿胀为特点);烂喉痧(以咽喉腐烂、皮肤丹痧密布为特点);疟疾(以寒热定时发作为特点);霍乱(以突然上吐下泻为特点)
:温疫,或称天行病、时行病等
第四节 温病的分类

(可将温病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新感温病是指感受时令病邪后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夏季发生的暑温,其发病后的证候特点与时令病邪的致病特点相一致,故仍属新感温病)
第五节 温病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温疫:“温”指疾病的性质,“疫”指疾病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温疫即指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疫病
也就是说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大流行的成为温疫
温毒:主要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它除了具有一般急性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温病是温热性质外感热病的总称,温毒是温病中具有肿毒或发斑表现的一类特殊病种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温病致病具有共同特性:
第一节 温病的病因
一、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多先犯上焦肺卫
②易伤肺胃阴津
③病情变化迅速
二、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发病可径犯阳明
②易于伤津耗气
③易致闭窍动风
④易夹湿邪为患
三、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②病位以脾胃为主
③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四、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病位以肺为主
②易致津液干燥
五、疫疠病邪
疫疠病邪是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较大围流行的一类温邪。疫疠病邪又称疠气、厉气、疫疠之气,因其致病暴戾,亦称戾气。
六、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具火热之性
②攻窜流走
③蕴结壅滞
温病的发病
温病的发病因素除感受温邪外,还与人体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有关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辩证
卫分证实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导致卫气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类证候类型
证型
病理
证候
辨证要点
备注

邪郁卫表
肺卫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