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9古诗二首一绝句
教学说明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 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吟诵诗句, 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 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 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 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 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 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 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 理解“含”字的妙用。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 意境,从而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 字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一一李白,另一位 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一一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 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 在1200多年前,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2年震憾唐王朝的“安 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 百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 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下面请同学们各 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学生自读。
复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四个生字,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学习第一句
(1) 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 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 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 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 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 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福)黄鹏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