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考研心理辅导不要浪费青春:研究生必知的 17 条生存法则 2010-07-01 来源:新浪教育 e-mail: a@ , serial: 10442711 1 、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注定是孤独的。孤独不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心态。心态的问题需要用心来克服。 2 、很多研究生和导师交往时,只有紧张的心态,而没有紧张感。紧张的心态往往导致学生做出错误的判断并一错再错, 而紧张感则强调遇事三思并依正道而行。虽然一字之别, 体现出的教育效果却是相去甚远。 3 、有的研究生以遇到能改变自己一生的导师为荣,有的研究生却只希望自主培养, 导师只是其获取学术证书的跳板。这两者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匹配与否的区别。如果说研究生遇见好导师是人生的幸事, 那么导师遇到好学生则可以称为更幸运的天赐。研究生如果足够超群, 他把导师培养成知名学者就是一件不困难的事情。而这是目前科研群体较为常见的态势。 4 、不要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和比你更“社会化”的人比赛小聪明的多少, 这就是最危险的事情。显而易见的是, 导师比研究生拥有更高的“社会化”程度。 5 、一个研究生,要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把不知道变成知道,否则读什么研究生?做科学研究不能等、靠、要, 要自己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很多事情导师也不熟悉, 学生去请教导师, 他也要依靠资料检索才有答案。学习, 永远没有穷尽, 对导师和研究生是一视同仁的。研究生尽量不要把应当属于自己挑的担子丢给导师, 这样只会降低自己在导师心目中的印象分。 7、对于错误, 学生应当具备辩证思维, 就算做错了事情也没有关系。只有不断犯错误才能进步。总不犯错误就说明犯大错误的时机快来了; 要不就是根本没有进步, 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了。老师指出学生所犯的错误,不是要统计学生究竟犯了多少错误并据此来加以惩罚, 而是要帮助学生不犯重复性的错误, 并督促学生在修正错误方面加快进度和纠正态度。而现实的情况是: 学生往往承认错误的速度很快, 改正错误的速度很慢; 并且, 改正错误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犯新错误的速度。 8 、能力、机遇、意愿的乘积才是一个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绩效得分。导师对于学生的奖励, 不是奖励他的工作态度, 而是奖励他的工作成果。 9、研究生遇到一个棘手的难题, 向导师请教是一条重要途径。不过, 学生要学会听话听音。如果导师已经透露该问题有解决的途径, 那就不要图省事, 装聋作哑, 甚至说什么“和导师相比自叹不如”的空话。有这个心思, 就去好好思考如何通过“引智”来解决问题。在寻求别人帮助时, 应当把眼界放宽, 去寻找真正能够提供帮助的人, 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自己日常的活动区域中。很多学术问题, 专业人士的思维方式是独具特色的。例如, 要推导一个复杂的数学公式,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请教数学院的研究生,而不是随便找两个人来问问就草草了事。 10、学生完成科研任务的质量和时间成正比, 但正比的系数是和能力成反比的。不是多花时间, 就一定能得到满意结果, 学术研究领域尤其如此。慢工固然可能出细活,但是能力不足,就不是快慢问题了, 而是质量好坏问题。 11、如果研究生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都难以辨别, 那么, 他做事的机会慢慢就减少了。须知: 机会不是永远都有的, 也不是一承认错误就能继续拥有的。研究生在导师那里长期兑现不了诺言,就算导师不批评, 至少他不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