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教师外出学习心得.doc

格式:doc   大小:95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师外出学习心得.doc

上传人:小健 2021/6/22 文件大小:9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师外出学习心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师外出学****心得
外岀考察学****是学校教师相互交流学****相互取经的好 方法。你想知道教师外岀学****心得是什么样的吗?接下来就 一起分享学****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外岀学****心得吧!
教师外岀学****心得一 月16日和17日,我有幸聆听 了陈延军老师执教的《威尼斯小艇》和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魅 力》,并认真学****和思考了他们的现场报告。虽然周末两天 都坐在大会堂里,但是我没有感到一丝倦意,陈老师和窦老 师给我带来了丰厚的精神盛宴,让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有了新 的认识,有种柳暗花明的快感。
一、语文课堂怎样才能高效
陈老师做了《谈有的放矢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报 告,他深刻地评论了目前语文教学状态不容乐观。有的老师 不重视教学的梯度,存在“两多两少”的问题,即老师讲得 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咏少。仔细想想我们的课堂是 不是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呢?有时我们过度担心学生不理解, 把课讲得太琐碎了,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的课堂教 学是不可取的。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有的放矢 更加高效呢?听了陈老师的报告,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掌握语文各学段的学****要求
《语文新课标》对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岀要求: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 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 生词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是否都落实了呢?陈老师在报 告中举了一些真实的案例,加深了我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感
I 口 O
比如,在教学《乡下人家》这一课时,教师提问:“哪 些词句刻画乡下人家自由自在的情景?”学生找到相关语句 并重点体会“或……或……或……”学生理解课文描写的 情景后,也尝试运用这样的句式。有的同学说:“课外活动 时,同学们或你追我赶做游戏,或来到花园找春天,或举行 激烈的足球比赛。”学生说得多好啊,陈老师还例举了好多 课堂句式练****的案例。我不一一列举了,我的感受是这才是 有的放矢地把语文落到实处,语文课堂就是发现语言,练****语言和学****语言的过程,只有抓住了语言文字,语文课堂才 会具有语文味。
第二、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有价值
一节课短短35分钟,我们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 上,提出的问题应当十分精简,抓主干,去枝节。如果提一 些无需动脑筋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就是低估他们的智商。比 如学****儿歌《做操》,有的老师提问:“小朋友们,谁在做 操?在明$儿?怎样做操?”这样的问题,不用老师说孩子都知 道,还怎能激发他们学****的兴趣呢?我们不妨可以这样问:
“为什么小露珠在荷叶上就滚来滚去做操呢?”通过“滚” 字让学生体会小露珠的调皮可爱,也符合小露珠圆圆的特 点。也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小鸟在树枝上跑来跑去做操? 小鸟是什么心情呀”学生会展开丰富的想象,课堂上也会有 更多可爱的“小露珠”,快活的“小鸟”积极参与进来,我 们的课堂怎能不活跃呢?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含有 技术性,比如讲比喻句时,有时会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 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提问方式:
“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语句的生动形 象,而不是把技术性的知识强加给孩子们。
二、我们要回到教学的原点
窦桂梅老师是我一直崇拜的名师,今天我终于走进窦 老师的课堂,我用心聆听她的讲课和报告。窦老师身上爽朗 的个性、风趣的语言、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都是值得我 去学****的。她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语文教学指明了努力 的方向。
第一、什么样的文本还它什么样的味道。
窦老师反复强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上好一节课必须 反反复复研读教材,深刻把握文本,才能把不同文章读出不 同的味道。比如窦老师执教的《魅力》这一课,给我留下印 象最深的一处是理解“卡佳嚷道要出二百买了汤姆”时卡 佳的心情。窦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没有一点矫揉造作,正如她
所说教师要在课堂上放得下。通过与学生反复朗读句子,让 学生品味人物的语言,学生体会到卡佳坚定、决心、请求、 自信……这所有的感受都是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的,而不是 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自主的充满语文味 的课堂。
当然,不同体裁的课文教师所讲授的情感味道也是不 同的。《魅力》一文是一篇小说,窦老师抓主要情节描写去 研读,文章结尾十分耐人思考,学生也是带着思考离开课堂 的。而像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评书体小说《林冲棒打林 教头》等文章就不用今天的授课形式。正如窦老师所说:“不 是所有文章都当课文去讲,不同文本要有不同的味道。”
第二、孩子是课堂的中心
窦老师在执教《魅力》一课时,通过“预学一一共学 ——研学”过程推进学生走进文本。整个过程都是以每个孩 子为核心,尊重每个孩子的发言。预****的提问从小组合作中 来,又从同学回答中提升。在共学的环节里,窦老师让学生 质疑问题,她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