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24 诗词五首.docx

格式:docx   大小:35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4 诗词五首.docx

上传人:drp539604 2021/6/22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4 诗词五首.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4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些古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研读品味,体悟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教学难点】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复学(备)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二、解题
1.检查学生作者介绍。教师补充。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东晋末年,陶渊明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