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随感录”作家群: 1918 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 专门刊发杂文。向其撰稿的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这些杂感作者被称为《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陈独秀的泼辣明快, 钱玄同的汪洋恣肆, 刘半农的爽直幽默与鲁迅的犀利凝重, 展现了这一作家群的不同风格。而立论坚实、短小精悍、富于战斗力,则是其共同倾向。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潮流,出现在 191 9 年的下半年到 1922 年间, 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广泛地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 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 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 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 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 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乡土文学: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 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 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 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 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 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 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 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 移在纸上”, 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 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自叙传抒情小说: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 19 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 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 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 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 192 1 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零余者: 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 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 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 宁愿穷困自我, 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 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小诗体: 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徘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主要作者有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