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您的位置: 首页>我的继续教育>全文中西医结合在功能性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构功能性消化不良( 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非器质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包括上腹部不适,饱胀感,早饱,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 1984 年 THOMPSO N 提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1991 年 10月荷兰国际专题会议改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一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 20%~ 40%左右。占消化内科门诊量的 50%左右。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治疗杂乱,医疗费用高,已成为世界的一大问题。我国是 1987 年首次引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个概念,国内学者提出功能性消化不良应作为一种临床综合症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以利于国际交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胃与十二指肠炎症:作纤维镜检查发现本病患者 100 %有轻度胃炎,其中 %同时有十二指肠炎,表明本病与胃炎有关。胃运动功能障碍: 用放射线同位素测定胃排空显示 50%的患者有胃排空延迟,特别是固体胃排空,女性排空延长多于男性。研究表明 25%~ 56%的患者有餐后胃动力低下的表现。胃感觉功能异常: 研究表明 50%以上的患者存在胃敏感性增高。幽门螺杆菌感染: 研究发现 50%左右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尚未肯定。但 HP产生的尿素酶分解胃粘膜中尿素产生氨和 CO 刺激胃粘膜可引起胃部不适、嗳气、脘腹胀满等的症状。胃电的异常: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常有胃电节律紊乱的表现,包括胃动过速, 胃动过缓和胃电无节律。十二指肠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存在幽门关闭不全,致使大颗粒物质排入十二指肠,损害幽门的过腱作用,并增加了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的机会,刺激并损伤胃粘膜致病。迷走神经张力低下: 迷走神经张力低下, 导致近端胃容物受舒张障碍,胃窦收缩减弱, 产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饮食、情绪、心理因素:临床研究表明咖啡和浓茶能加重胃食管反流而出现烧心泛酸, 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有神经质,抑郁焦虑、疑心病、生理性感觉过敏等心理障碍的表现,用安慰剂治疗有效。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本病主要表现为胃痛,饱胀感、烧心泛酸,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餐后早饱为主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可命名为痞满;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胸骨后的疼痛为主者应属于中医胃痛的范畴,可命名为胃痛; 临床表现为嘈杂烧心泛酸为主者应属于中医嘈杂的范畴, 可命名为嘈杂。确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有助于与西医 FD的分型相对应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 FD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八个方面,一是禀赋不足、脾胃虚弱; 二是饮食伤胃、胃失通降;三是劳倦伤脾、脾失健运;四是情志伤肝、肝郁气滞;五是内伤外感、湿热中阻;六是水湿内停、痰浊滞胃;七是虚火内盛、胃阴不足;八是日久湿滞、寒热错杂。但多因饮食不节与情志所伤所致,一方面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暴饮暴食,饮食过量,损伤脾胃,即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 另一方面,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压力增加,精神日益紧张,致情志抑郁,伤及气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胃受损,纳运失调, 形成食积、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阻滞中焦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导致胃肠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