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廉租房是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城市低收入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的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途径。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 号) 和落实《廉租住房保障办法》( 建设部令第 162 号), 提高潜江市城镇居民的住房保障水平, 促进潜江市廉租住房制度的建设,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潜江市拟在园林城区建设廉租住房项目。该项目符合《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新建廉租住房项目的支持办法》(发改投资[2007]3676 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工作的意见》( 鄂政发[2007]42 号) 有关文件的精神,项目建设十分必要。该项目拟建的廉租住房配套建设于经济适用房小区内, 规划总用地面积 亩, 总建筑面积 21000m 2, 可提供廉租住房 504 套, 分别建于章华北路、陈家巷及红军路。其中: 章华北路阳光花园小区内有 4 栋,占地 5250m 2 ,建筑面积 10500m 2 ,廉租房 264 套;陈家巷廉租房小区内有 2栋, 占地 2026m 2, 建筑面积 4200m 2, 廉租房 9 6 套;红军路廉租房小区内有 3 栋,占地 2780m 2 ,建筑面积 6300m 2, 廉租房 144 套。为保证低收入家庭能够直接入住, 室内拟进行墙面粉刷, 安装和配置照明灯具、电视电话布线、开关插座、厨房灶台和卫生洁具等。室外配套有给排水、供电、道路、消防等设施。该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基本合适。该项目总投资 万元。其中: 工程费用 万元(含室外总平面工程 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 万元,基本预备费 万元。资金筹措方案为:申请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 420 万元;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730 万元; 建设单位自筹 3 万元。该项目投资规模基本合适,资金来源需进一步落实。随着成都市区向东向南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 市区东部和南部已不仅是城市形态, 而且也正成为城市经济的生长点。同时, 题中应有之义, 东部和南部也应成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绿地的生长点。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成立了专题研究小组, 对市区东部、南部进行多次现场调研, 依据《成都城市向东向南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选定位于龙泉驿区十陵镇的明十陵风景区作为优先实施项目,并提出成都明十陵风景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历史和现状概况成都明十陵是明朝宗室蜀王家族规模最大的一处陵墓群, 位于成都市区东部现龙泉驿区十陵镇境内。共有明朝蜀王和王妃陵墓十座. 该墓群始建于明宜德年间(1434) , 距今已五百六十余年, 数百年历经沧桑. 陵园地面建筑已不复存在, 但山水形胜犹在, 遗址尚存, 特别是僖王陵墓精美的地下宫室保存完好。目前, 其中的蜀僖陵已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十陵分布紧凑、布局谨严, 陵区面积约 5 平方公里. 为大粜村和青龙村地界, 区内地形起伏, 山丘连绵、良田映秀、林盘疏布。风景幽雅, 东风渠由西北至东纵贯陵区. 据考山间曾有千亩湖泊名青龙湖, 而诸陵大多背山临湖列布。诸陵所依之山古称正觉山, 现谓大梁山,海拔 534 米,山形呈北高而东西两冀渐低环抱之势,西南面一带山丘,海拔 527 米,比正觉山略低, 为青龙埂,两山和合,在南偏东方向形成陵口。整个陵区,正所谓“藏风界水”、“聚气凝神”的风水宝地。陵区原有植枝当以松柏为主, 据考本世纪五十年代陵区仍为大片松柏林, 后固大炼钢铁而几乎砍光,现已无古树踪影。目前沿东风渠有桉树和法国梧桐,均为七十年代修渠时所裁。二、风景资源及其评价(一) 陵墓区内共有蜀王、蜀王府郡王、蜀王妃陵寝十座。其中,蜀王陵五座,蜀王妃陵三座,蜀王府郡王陵二座。原陵墓地上建筑现均已不存在, 但尚可见薹址形状及残砖断石。近年重建了蜀僖王墓部分地上建筑。 l 、蜀王陵:五座蜀王陵分别是僖王陵、成王陵、怀王陵、惠王陵、昭王陵。在我国几处①该报告为市风景园林学会 1998 年底报建设部之稿,由杨玉培、刘禹全、张崇荣等完成。现发表,仅作我市向东发展之讨论. 古代帝王陵墓中, 比之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等皇陵, 成都明十陵由于仅属地方王陵而地位较低,因而规模小得多,陵墓建筑也受到一定制约,但仍各有特色. 成王陵是十陵中规模最为宏大的蜀王陵墓. 成王陵座落于东风渠西岸青龙埂, 陵园座西向东、东西长达 490 米, 南北宽达 140 米. 沿中轴线建有琉璃瓦顶大门、神道、亨殿、方城明楼和宝顶、其排场规模已接近皇陵型制. 僖王唆规模比成王陵小. 于正觉山西南坡, 座东北向西南. 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