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晋灵公不君》教案学习目标 1. 熟读全文 2. 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 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内容概要 1 .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孔子在《春秋》里写道\' 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 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 是因为国君无道, 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 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 晋灵公不君\' 一文, 开头就说\' 晋灵公不君\', 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 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 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 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 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 \' 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 董狐说: \' 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 还是晋国之臣, 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 弑君的不是你是谁? \' 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 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 董狐是好史官, 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本文的主旨: 本文从多个角度, 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 把儒家\'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2 .重点: (1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2 )理解文章叙事的\' 详而博的特点, (3 )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4 )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重难点提示一、文学常识简介 1.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 晋灵公名夷皋, 晋襄公之子, 文公之孙, 晋国第二十六君, 在位 14年, 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 ,谥号宣子。二、文章主旨: 本文从多个角度, 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 把儒家"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2 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 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 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按臣道, 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 对国君最忠, 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 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 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 还有一个内容, 就是敬业, 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 他起得很早, 以至坐而假寐, 并且是盛服等待, 这是敬业, 所以鉏麑这个杀手, 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 不忘恭敬" 。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 舍不得吃时, 就叫他吃完, 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赵盾作为晋国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 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三、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难点) 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1) “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2)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3)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 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4)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 2 .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 3 事情体现? 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以下事情上可以看出来: (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2 )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