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浅析红高粱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成功之处.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红高粱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成功之处.docx

上传人:飞 2021/6/24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红高粱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成功之处.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浅析红高粱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成功之处
浅析《红高粱》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成功之处
  【摘 要】60集长篇电视剧《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同名小说《红高粱》,由郑晓龙执导,周迅、朱亚文领衔主演,自播出以来,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赞赏者认为电视剧“向电影致敬但绝不重复”的改写别开生面,创作了别样的景观,批判者则认为电视剧不断偏离原着,造成对经典的亵渎。更有甚者,将郑晓龙执导的《红高粱》视为一种对经典恶搞的“山寨文化”,认为其无非是“宫斗”加“抗日”的变相表达。
  【关键词】红高粱;电视剧;文学作品;改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28-01
  一、前言
  60集长篇电视剧《红高粱》改编自莫言所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由郑晓龙执导,周迅、朱亚文领衔主演,自播出以来,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莫言的《红高粱》是站在民众立场来讲述一个关于抗日的故事。这种民众立场既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构造上,又体现在人物形象的设定方面。关于抗日战争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但莫言的这部小说与以往的革命历史小说不同之处在于,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在了描写由余占鳌余司令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的故事之中。
  二、电视剧《红高粱》的成功之处
  (一)国民教化意义和历史反思价值
  “跟风创作和借势复制的抗日剧越来越多,许多似曾相识的类型人物和耳熟能详的常用剧情层出不穷。”作为受众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和前不久出现的一些“抗日神剧”、“抗日偶像剧”相比,其在形象塑造上算是较为成功的。《红高粱》既没有将英雄人物神化,也没有将侵略者脸谱化,虽然在结局的设计上,九儿一个人就能和几个队的日本鬼子同归于尽略显夸张,但是大部分的剧情还是较为客观的。《红高粱》有一定的教化意义,让我们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在某种程度上,它更符合主旋律文化产品所承载的国民教化意义和历史反思价值,是一部优秀的“抗日”题材电视作品。
  (二)勇于突破原着,适当增设原创人物
  “电视剧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它的成长过程与文学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电视剧初创到今天,文学作品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成为电视剧创作在题材内容方面可以自由借鉴的宝库。
”莫言的《红高粱》其艺术成就和地位不用多说,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足以代表一切。许多编剧认为在改编时应该坚持“忠于原着”的原则,理由是原着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被称作是经典。毫无疑问,赵冬苓在这一方面的处理,是非常值得我们赞赏的。她笔下的原创人物朱豪三(于荣光饰)、张俊杰(黄轩饰),无疑是本片的又一重要特色。其人物性格的塑造,不仅符合上世纪的审美特点,更是为本片的剧情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他们的英雄事迹去讴歌英勇的抗战人民,这是可贵的原创,也是对正能量的有效弘扬。甚至,可以夸张一点地说,郑晓龙的这部《红高粱》,不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电视版,而是一部情节取自某部文学作品的电视剧。
  (三)向电影版致敬但绝不重复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