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八大医案.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八大医案.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八大医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八大医案八大医案让你初通中医学医难, 学中医尤难! 因此, 元代名医王好古写的中医书名叫《此事难知》!而一旦通晓医理,就能以一当十,一通百通,就像清代名医陈修园写的书《医学实在易》! 学****中医最关键的是什么?是"实(寒热燥湿风)、虚( 阴阳气血津)" 这两大系统(共 10 项要素), 再辅之于脏腑( 心肝脾肾胃) 系统, 基本上构成了中医的全部基础。由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可以推导、叠加出中医所有的内容。事实上,要掌握中医复杂的基础理论,只需通读如下八个名医治病的真实故事,就能够轻松熟知中医经典的" 八纲辨证、五邪六***、治病八法、中药方剂" 等基本内容。中医故事之一:死则甘愿偿命! (清代名医徐大椿) 清朝名医徐大椿碰到一位这样的病人:酷暑之天气,病人" 暑病热极, 大汗不止", 而且" 脉微肢冷, 面赤气短"。众多医生按照" 热症" 来治,给病人开出" 寒凉之药"。徐大椿的诊断却完全相反, 认为这是" 寒症", 必须服用" 温热之药"。结果病人的家人面有难色, 不知道该听哪位医生的话。毕竟, 夏天酷暑, 病人大汗, 似乎按照" 热症" 来治更加稳妥一些。而徐大椿则开出完全相反的药物,万一有误,岂不是火上浇油?! 徐大椿斩钉截铁地说: " 哪里有不自信而仅作尝试的道理,如果病人出现问题,我愿意以死来偿命! " 结果病人勉强喝下徐大椿开的" 大热之药" ,结果一剂药汗就止住了; 冷凉的身体变得温暖, 也能够很好地睡觉了。随后, 调节药方,不到十天就病愈了。徐大椿之所以敢用大热之药, 是因为: 这个病人虽然有" 大汗、面赤" 等热症,但也有" 肢冷" 等寒症,这是寒热并杂、真寒假热的病症, 需要用" 参附汤" 这样的热性药物进行救治。这是从" 祛实" 的角度来说的。从" 补虚" 的角度来说,病人因热而大汗不止而产生" 亡阳"这种阳虚病症,需要用" 参附汤" 这样的补虚药物进行救治。徐大椿也很慎重地总结, 如果病人不是有" 肢冷" 等寒症症状, 则仍是热症,误用热性药物即死! 关键词:祛寒(补阳) 参附汤[ 温法(补法) ] [ 医案原文] 毛履和之子介堂,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脉微肢冷,面赤气短,医者仍作热证治。余曰: " 此即刻亡阳矣,急进参附以回其阳。" 其祖有难色。余曰: " 辱在相好,故不忍坐视,亦岂有不自信而尝试之理,死则愿甘偿命。" 方勉饮之。一剂而汗止,身温得寐,更易以方, 不十日而起。同时, 东已许心一之孙伦五, 病形无异, 余亦以参附进,举室皆疑骇,其外舅席际飞笃信余,力主用之,亦一剂而复。但此证乃热病所变,因热甚汗出而阳亡,苟非脉微足冷,汗出舌润, 则仍是热证,误用即死。(《洄溪医案》) 中医故事之二:夫有是病,则有是药! (清代名医王孟英) 有位姓石的病人在夏天患病,广泛寻找名医,结果病势每日都在恶化, 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这时才请王孟英诊治。王孟英根据各种复杂的病症诊断后, 说道:“这是暑热致病, 服用寒凉的‘白虎汤’就能马上治愈,怎么拖延了这么久呀? ”古代之人大多都懂一些中医。病人的父亲因为病人大便溏泻, 属于医书上说的寒病, 见王孟英开的方子属于寒凉之药, 就不敢给儿子服用。王孟英解释说: “看病要对症下药,这个并不用这个药方, 就没有更急稳妥的药方了!”病人的父亲听了, 很有些姑且服用这种药的意思。但他的儿子,也就是病患者自己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