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二、病原
病原体: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是一种RNA病毒,为最小的动物RNA病毒。
形态:直径20—25nm,圆形或六角形。
第1页/共27页
血清型
有7个主型
每一个主型又有若干亚型
我国仅见A、O、和亚洲1型
非洲Ⅱ型
非洲Ⅰ型
C型
非洲Ⅲ型
O型
A型
亚洲Ⅰ型
各主型之间不能相互免疫,但流行特点及症状等基本相同
第2页/共27页
抵抗力
很强,在自然情况下,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久。50%甘油生理盐水5℃保存1年 。
4怕2不怕(怕热不怕冷,怕光不怕干,怕酸又怕碱),食盐、酚、酒精、氯仿对病毒无效。
高温、阳光(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酸和碱对口蹄疫病毒的灭活作用很强。常用的消毒药主要有:1—2%氢氧化钠、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过氧乙酸、4%的碳酸钠溶液
第3页/共27页
二、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牛最易感,尤其是黄牛和奶牛,其次为水牛、牦牛和猪,再次为羊。人也能感染。
传染源:病畜、带毒畜(有临床症状前已经带毒,愈后3个月内仍带病毒)。病畜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羊是保毒者(临床症状轻),猪是扩大器(毒力增强,流传广泛),牛是指示灯(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传染性最强的是水泡液、水泡皮,其次是奶、尿、唾液及粪便等。
第4页/共27页
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其次是消化道,再次是皮肤、粘膜。可以传播到100公里以外,牲畜的流动、畜产品的运输及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车船、水源、饲料、饲养、人员的流动均为传播媒介。
第5页/共27页
流行特点
传染性极大(传播呈蔓延式,跳跃式)呈流行性甚至大流行,可以跨越国界;四季可发(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夏秋则趋于缓和平息),发病有一定的周期性(5-10年,3-5年发生一次)。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发病率高,新疫区可达100%,老疫区达50%;死亡率低,成年畜死亡率一般1-2%,但幼畜高达50%,甚至100%。往往几个省,几大洲甚至全球同时发生。
第6页/共27页
三、症状
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7天,平均2-4天。
迅速发病,波及全群。体温升高到40-41℃,病牛沉郁、减食,口温增高,在唇内、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出现水疱,初为淡黄色透明液,后变浑浊,破溃后留下鲜红烂斑。粘膜水疱破裂后,体温恢复正常,流出大量泡沫性口涎,挂在口角或上下唇,甚至拉成丝状掉到地面。病牛张嘴有吸吮声,不敢吃草。
第7页/共27页
舌面溃疡
第8页/共27页
齿龈溃疡
第9页/共27页
牛口蹄疫
左:舌粘膜溃疡 右:齿龈出血、溃疡
第10页/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