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樊代明:消化病学热点与展望.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樊代明:消化病学热点与展望.doc

上传人:zgs35866 2016/6/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樊代明:消化病学热点与展望.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樊代明:消化病学热点与展望樊代明:消化病学热点与展望来自于:医脉通综合 2011-11-15 有 300 次阅读分享(5) 编辑: 刘洋作者: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樊代明随着医学科学的整体发展,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乃至预防, 在过去一百年里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 有限的人类认识与深奥的生命科学之间的距离尚远, 消化病学领域中还有大量棘手的问题令我们费解, 认识和解决这些难题恰恰是消化病学未来发展的出路。交界处是疾病的好发部位凡称“交界处”者, 常为多事之地。那里成分混杂、热闹喧嚣, 国与国的交界处、城乡交界处、水陆交界处……古今中外无不如此。人体消化道的多个交界处, 也常为病变“作乱”之地。胃与十二指肠的交界处是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 回肠与结肠的交界处, 即回盲部, 是结核、肿瘤和克罗恩病争相发生的地方; 胃与食管的交界处是巴雷特(Barrett) 食管和食管腺癌多发之处。 Barrett 食管的本质是食管远端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近年来我国发现的病例越来越多, 而且食管腺癌的发生频率也在上升。目前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患者生活习惯的改变或工作压力的增大, 致使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 导致胃黏膜生长上移。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现象的描述及猜测, 其本质还不清楚。本人认为可能是该处组织受到频繁损伤后, 干细胞的修复和分化出现异常所致。对待肝炎,转换思路,探索感而不染影响人类的肝炎病毒有多种, 目前危害最大的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以乙肝病毒为例, 据粗略统计, 国人目前携带者高达 10-15 %。每年由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者约 2%, 发生原发性肝癌者约 1%。因此, 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但哪些是肯定因素尚难确定。因为即使是相同的病毒分离株在感染不同宿主时, 其临床表现和转归会有很大差异。更为奇怪的是, 有一部分完全可以不发病,这些现象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近期的研究提示,人类白细胞抗原、细胞因子等与乙肝病毒(HBV) 感染结局有关。但是对于肝炎病毒饿根本来源、本质及致病方式、慢性化机制、致癌原理包括应用抗病毒药治疗后远期结局如何, 目前所知甚少。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肝炎的问题。遗憾的是, 目前有关肝炎研究的绝大多数结果都来自于肝炎患者, 即只探索了“感必染”, 假如我们更多关注健康携带者, 探索“感而不染”, 也许能让我们从中获得突破。炎症性肠病的研究重点炎症性肠病主要指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种疾病。国人中近年来发生人数迅速增加, 其原因尚不清楚。几年前, 英国《柳叶刀》有人报道, 国外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和发展正好和当地冰箱的发明和发展有关, 推测炎症性肠病是人吃了冰箱里能在低温下保存、繁殖、生长的细菌后引起的疾病。因为有外国人的报道, 又是发表在影响因子那么高的杂志上, 且不仅一个国家是那样, 真是不可不信。但同吃一个冰箱食物的人未必都得病啊?于是国外又搞了个遗传因素分析, 发现数个基因编码变异的人免疫力低下容易患病。遗憾的是日本、香港和大陆的病人压根就没有这种基因改变。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其中包括动物实验的结果也是这样, 可见在老鼠身上发现的结果未必能给人类带来温暖。但是, 在炎性肠病的发病机理中有两个事实不容否定。一是没有细菌肯定不会得炎症性肠病, 二是有细菌的不一定都得炎性肠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