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水泥地面起砂的原因分析、预防措施与治理方法2.doc

格式:doc   大小:8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水泥地面起砂的原因分析、预防措施与治理方法2.doc

上传人:蓝天 2021/6/26 文件大小:8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水泥地面起砂的原因分析、预防措施与治理方法2.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水泥地面起砂的原因分析、预防措施与治理方法
【摘要】 由于施工操作、使用材质等问题,造成楼地面起砂现象时有发生,给工程质量造成了一 定的影响。本文对近年来所检测工程的起砂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与处理方法。
【关键词】 水泥地面 起砂原因 预防措施 处理方法
一、 引言
在建筑房屋中通常采用水泥砂浆面层。由于面层较薄(多数为20mm左右),人们活动频繁,磨擦、 撞击较多,加上施工操作、材质等问题,楼地面起砂现象已成为严重的质量通病。如何防止和处理 地面起砂,将质量通病彻底消除在萌芽状态,是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 起砂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中心检测了多起因水泥地面起砂的建筑工程,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1、 水灰比配制不当
水灰比过小,致使水泥用量较多,砂浆比较干硬,施工困难,破坏了面层强度。
水灰比过大。为了增强混合料的和易性,随意加大水灰比,致使水泥用量过少,表面产生 泌水现象,砂浆强度降低,面层不耐磨,在其表面行走后出现松散的水泥灰,产生起砂现象。
2、 原材料不符合要求
水泥强度等级低,使用安定性不合格、过期、受潮、结块的水泥。
水泥存放时间过长,保管不善,出现受潮、结块现象,仍用于水泥地面施工,致使水泥活性受 影响,导致砂浆面层强度降低;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在凝结硬化时变形过大,大大降低了整体强度, 表面松动,在外力作用下,面层容易脱落、剥离,形成起砂。
砂的粒径过细,含泥量过大。
砂的粒径过细,拌合时水灰比增大,降低强度;砂的含泥量过大,减小了单位体积的水泥用量, 在拌制时影响粘结力,降低强度,造成表面耐磨性降低,产生起砂现象。
3、 搅拌不均匀
砂浆搅拌不均匀,砂浆收缩时浇水,吃水不一,水分过多处容易出现起砂、脱皮现象。
4、 压光时间掌握不当
没有熟悉水泥硬化的基本原理,安排的工序不当或底层较干或较湿等,导致地面压光时间过早 或过迟。
压光时间过早,由于水泥的水化作用才开始进行,游离水分还比较多,不利于消除表面孔 隙和气泡等缺陷,且会使表面扰动,消弱水泥砂浆面层强度。
压光时间过迟,水泥的胶凝体结构已经形成硬化,表面较干,表面层的毛细孔及抹痕没有 办法去掉,硬性压光极易损伤表面的强度和抗磨性能。
施工人员为了操作方便,洒水湿润并强行抹压,造成地面内部结构破坏,强度降低,导致 起砂。
5、 没有进行适当的养护和保温措施
未能及时养护或养护不充分。砂浆拌和后,经过初凝和终凝到硬化,在潮湿环境的水化 作用下,继续向水泥颗粒内部深入进行,砂浆的强度在水化作用下不断增长。如果养护时间过早, 表面较“嫩”,水分太多,会导致表面的脱皮、起砂;如果养护时间过长,硬化的深层作用会因为 水化热引起的水分迅速蒸发,形成缺水状态,减缓硬化速度,使得强度与耐磨能力明显降低。
在没有保温措施的冬季低温施工时,砂浆容易受冻,表面的强度被破坏,且受冻后,体积 膨胀,在解冻后不能恢复,使得空隙率变大,表面形成松散的颗粒,大大降低了表面的强度,经人 走动就会起砂。
例如:我市某工程在2010年1月冬季罕见低温下进行厂房地面施工,由于未采取相应的保温措 施,致使地面局部受冻,解冻后表面出现松散颗粒,随着上人次数的增多,受冻部位的起砂范围不 断扩大,截至检测前,大部分地面已经起砂、起灰、脱落。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