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知识一、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 多发生于儿童, 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 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乙脑于 1935 年在日本发现,故又称为日本乙型脑炎。二、乙脑的传染源是什么? 动物和人均可作为传染源, 主要传染者是家畜、家禽。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 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在流行期间, 猪的感染率 100% ,马 90% 以上, 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三、乙脑是如何传播的? 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四、哪些人群容易感染乙脑?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但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 多数人通过临床上难以辨别的轻型感染获得免疫力。成人多因隐性感染而免疫。通常流行区以 10 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但因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 近来报道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五、乙脑的流行特征本病流行于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有严格的季节性, 80~ 90% 的病例都集中在 7、 8、 9 三个月内。但随地理环境的不同, 流行季节略有上下, 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 6~ 7月, 华北地区为 7~ 8 月,而东北地区则为 8~ 9 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气温和雨量与本病的流行也有密切关系。乙脑呈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罕见。六、感染乙脑后有哪些症状? 乙脑的潜伏期为 4~ 21天, 一般 10 天左右。患者主要表现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 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常造成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