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照片注释一、 1 、内页 2 、淮河之流淠河上游东源佛子岭水库的连拱坝,建筑在安徽霍山县城以南十七公里的佛子岭南面的一公里出。水库建成后, 开始拦蓄洪水,从此消减了淠河两岸的水灾,消减了淮河干流的洪水峰。儿、坝址地质坝址区域的岩石, 有水成变质岩系及火成侵入岩系两类。水成变质岩系的岩层, 自上而下分别为灰白石英岩、片岩、白色石英岩及黑色石英板岩, 层厚自数公尺至数十公尺不等, 倾角 40-55 度。火成倾入岩系为花岗斑岩,以岩墙形式横互河床,穿插於上述各岩中。花岗岩, 黑色石英板岩, 质地紧密, 坚实, 耐压力高。连拱坝基大部分均置放在这类岩石上。此外, 尚有少数拱垛置于灰白色石英岩、石英岩与片岩间层上, 岩性较差。西岸重力坝坝基花岗石风化较烈, 施工时已予妥善处理。总的说来,连拱坝基十分稳固和安全。 3 、水库工程开工以前,从佛子岭淠河东岸遥瞰工区附近的地形。 4 、治淮委员会前主任曾山(右起第二人)等亲至工地研究建造连拱坝的计划。 5 、坝址三角网测量 6 、坝址地质钻探 7 、水准网测量 8 、西岸坝基岩层情况 9 、五号拱基层夹有云母片岩的白色石英岩 10 、东岸坝基垛、拱接头处的黑色石英板岩 11、东岸坝基垛、拱接头处的黑色石英板岩及东岸坝基处的麦面岩石。 12 、十三号拱槽处的黑色石英板岩。 13、二十一号拱基础拱头处( 右下角) 为坚硬花岗岩, 余为黑色石英板岩。 14 、十七号拱槽(跳板处)的坚硬黑色石英板岩。 15 、十六号垛基处的砂卵石覆盖层。三、坝身结构连拱坝由两部分组成,一为挡水的坝面(包括拱和垛的上游面板), 一为支持坝面的坝垛。本坝共有二十个垛和二十一个拱, 两端与重力坝相连( 西岸重力坝上部为平板板)。拱为半圆形, 内半径一律为 5 公尺,上游面成 1: 坡。坝垛系直立的三角形空心垛,上游坡为 1: ,下游坡为 1: ,外宽为 公尺,间距为 29 公尺。 16 、最先浇筑到顶的三号拱 17 、即将升到顶端的三号拱,其左为二号拱,右为四、五、六各拱 18 、在西岸山坡上的二号拱的阶梯形拱台 19 、垛与拱基础建筑缝之三 20 、垛与拱基础建筑缝之一 21 、垛与拱基础建筑缝之二 22 、垛与拱相接处。图中垂直的凹进黑影是垛和拱台的接椎 23 、垛墙侧面 24 、垛墙顶部(其上升升高钢塔及工作平台) 25、垛墙每十二公尺设置收缩缝一道。图为收缩缝未填筑混凝土时情况 26 、从垛墙内向外看收缩缝 27 、西岸平板坝墙基处伸缩缝 28 、平板坝伸缩缝 29 、重力坝建筑缝 30 、西岸重力坝、平板坝上游全貌 31 、西岸重力坝、平板坝侧面 32 、西岸重力坝、平板坝的背面 33 、二十一号拱以东的东重力坝,再东为开挖中的溢洪道 34 、完成后的连拱坝上游侧景 35 、完成后的连拱坝下游侧景四、施工管理施工管理包括进度计划、工场布置和计划管理等。安排进度计划,除考虑风、雨、寒、暑及水势涨落等自然因素外, 主要还依据导流的方法和步骤以指定全年施工的计划。导流工作, 以十二号垛为界, 分东西两部作两期进行。第一期在西半部筑围坝,使水循东半部河槽下泄(第一期导流) ;待西半部七至十号四拱筑至河底高程, 其他拱、垛达常水位以上时, 再堵塞东北部河道,引水从国税拱上通道(第二期导流) 。然后抓紧常年冬季至翠年桃汛前间隙,将四个过水拱交替浇筑至泄洪钢管高程以上。桃汛后, 河水循七道泄洪管下泄,拱垛可一气浇筑到顶工程布置中的输送系统, 水电供应系统和排水系统, 在前一时期主要为清基服务, 后一时期环绕着混凝土工程。轻便铁通、垛间桥、垛后桥及升高设备,将骨料加工厂、混凝土拌合厂与浇筑工程联结起来; 蓄水池、给水站及电厂, 供给整个工地及动力照明和水源对管理机关的部位、厂房及附属工厂,均作适当的安置。计划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作业计划的切实准确和调度工作的恰当迅速。工程初期, 这反面是紊乱的, 自一九五三年秋季生产改革后, 才基本做到有节奏的、均衡的施工。 36 、汪胡桢指挥(左) 、张云峰政委(右)在现场检查、研究工作 37 、围坝合拢钱准备下竹笼的情况 38 、正在投放竹笼 39 、合拢最紧张的场面及合拢后,民工挑土进行闭氧工作 40 、木笼围坝的支撑及拉条 41 、木笼围坝及竹笼块石护脚 42 、上下游引河竹笼块石护底 43 、二期围坝合拢后,水从八、九、十号拱流往下游 44 、西岸木笼围坝上的溢洪道 45 、十号拱导流过水情形 46 、封拱时期,水从七号拱脚流向下游 47 、七号拱脚过水情形 48 、用绞车将钢板桩从地面吊起,对准位置 49 、用绞车将钢板桩从地面吊起,对准位置及岸上桩帽,校正位置, 准备打桩 50 、用桩锤打桩 51 、用柴油打桩机及 9-B-3 蒸汽打桩机同时进行打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