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概述:黄鳝,又名鳝鱼,长鱼,无鳞公子,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含肉率高达65%以上。黄鳝不仅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而且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近年来,各地广泛开展了黄鳝的人工养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1页/共60页
第一节、生物学特性
1、分类地位与分布
鳝属于合鳃目,合鳃科。属于亚热带的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在我国大部分水系都有分布。
2、外部形态
黄鳝体呈蛇型,口较大,腮孔较小,左右腮孔在头的腹面连合为一,够成“V”形的鳃裂。鳃明显退化。在水中不能单靠鳃完成呼吸功能,要借助口咽腔内壁黏膜作辅助呼吸,因而黄鳝时常把头伸出水面进行呼吸。肠道与侧线孔也有辅助呼吸功能。体表无鳞,体表有大量黏液,起保护作用,无胸鳍与腹鳍,背鳍与臀鳍退化。躯体多为黄褐色,间有黑色小斑点。腹部橙黄色,有淡色的小斑点。
第2页/共60页
3、生活习性
(1)穴居、昼伏夜出
(2)耐低氧 口咽腔内壁黏膜有直接呼吸空气的功能。黄鳝对如溶氧的要求为2mg/L以上。
(3)喜温暖 黄鳝为变温脊椎动物,水温高则藏身于洞穴中,水温低则停食,当水温升到10度以上时,开始觅食。
第3页/共60页
4、年龄与生长
黄鳝年龄鉴定可用耳石、脊椎骨骨与舌。尤其是黄鳝的舌较为发达,舌弓中的基舌弓和上舌骨上有明显的生长带和年轮标志,是较为理想的 年龄鉴定材料。生长速度存在着季节性差异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生长比较快的时间在4—10月,尤其在6---8月最快。一般来说,在自然条件中黄鳝生长速度要比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慢得多。
第4页/共60页
5、摄食习性
黄鳝是以动物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饵料来源广泛,可以以蚯蚓、蝇疽,黄粉虫,小鱼虾等动物性高蛋白 饵料为主,辅喂一些商品饵料,如豆饼、米糠等。大规模的黄鳝养殖应以投喂黄鳝配合饲料为主,摄食方式为吞噬与吞食为主。黄鳝耐饥饿能力强,在湿润的土壤中,一年不摄食也不会饿死。
第5页/共60页
6、环境的要求
黄鳝的生长温度为15—30度,最适合水温为23---28度,水温低于10度,会停止摄食,水温高于32度,摄食量很少,耐低氧,当水中含氧量低于2mg/L时,黄鳝活动也会出现反常,经常把头伸出水面吸取氧气,或出现吐食现象。黄鳝最适水体pH为6.5--7.5,对于中性或偏酸的水体较适宜。适宜的有机物耗氧量为20--40mg/L,水体有机物过多会败坏水质,大量耗氧,水体产生H2S,氨等有害气体,影响黄鳝的摄食、生长和生存。
第6页/共60页
7、繁殖
性逆转现象:黄鳝雌雄异体,生殖腺只有一个,位于腹腔的左侧,右侧明显退化。黄鳝具有性逆转的特征,从胚胎到第一次性成熟,均为雌性,产卵以后,卵巢逐渐退化,慢慢退化,慢慢变成精巢而成为终生雄性。
第7页/共60页
一、新建鳝池的要求
:
养成鳝的池塘一定要选择避风向阳,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
现阶段发展养鳝生产,主要是利用零星地方或小水面。多数是利用农家房前屋后的地方开建鳝池,城市生活区主要是利用住房前后空地或楼顶,阳台。总之,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均可建造养鳝池。
第二节、成鱼的养殖
第8页/共60页
养鳝池的大小应根据养殖的规格和数量来确定。如作为家庭副业来养殖,一般以4—5平方米为宜。如是形成一定规模的养殖,可以建十几或几十平方米(20-50平方米)为一池。为了便于分池饲养,最好连片建几个或十几个以上的池子。
养鳝和养鱼有所不同,其需要比鱼类饲养所需要的水位低得多。
第9页/共60页
通常池四周水深20cm。中间25-30cm左右。水位过深黄鳝的活动花力气多,容易消耗体内大量能量。不利于生长发育。当水中容氧不足时,黄鳝把身体竖起,头伸出水面呼吸氧气 俗称:“黄鳝打桩”。这种奇怪的现象多发生在天气闷热,水温较高,水中缺氧时,是黄鳝利用咽腔呼吸的一种特殊现象。如果池水过深,又加上黄鳝没有鳍条,想要游至水面来,将非常困难。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黄鳝容易被闷死。所以,黄鳝池的水位高低,直接关系到黄鳝的放养密度,成活率及成鳝的产量。
第10页/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