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文档名称:

中医入门歌诀.doc

格式:doc   大小:68KB   页数:3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入门歌诀.doc

上传人:薄荷牛奶 2021/6/29 文件大小:6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入门歌诀.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医入门歌诀
中医入门歌诀
第一章 中医基本特点
第一节整体观念
中医治病讲辨证,整体观念最要紧。
内脏有病体表现,情绪气候常是因,
不忘季节和水土,生活****惯亦要问。
七情变化是内因,六***之气外因寻,
饮食起居房中事,创伤虫咬应关心。
五脏六腑各司职,功能特点要记清;
阴阳表里寒热分,虚实补泻原则定。
临证不忘精气神,脉因证治全面审,
笔者所以要强调,初学就该印象深。
第二节辨证论治
患者有病来求医,症状错杂应审辨,
症多法多方亦多,辨证论治是关键。
辨是鉴别和分析,症状归类为证言;
论是讨论和探讨,治含治则方药煎。
辨证首先求病因,病机病位要明验,
望闻问切四诊合,综合分析莫厌倦。
中医辨证最复杂,举些例子来体现。
病人主诉饮食伤,证见胃脘痛胀满,
病位应在肠胃间,食积气滞病机断,
消食宽中定治则,选方保和丸加减。
若见白悸晕诉,血虚应该是病源,
心主血脉脾统血,健脾养心归脾签。
辨证方法比较多,根据需要灵活选。
内科杂病八纲辨,脏腑辨证参其间;
六经辨证外感用,卫气营血瘟疫判;
三焦辨证也常用,温热杂病均可辨。
五种辨证常应用,八纲辨证是关键。
中西结合大发展,双辨论治更领先,
辨病治疗有指标,证型分类辨证联,
同病异治灵活用,异病同治有方选。
单方偏方亦治病,一方到底何用辨!
下面逐章来分析,步步深入自会演。
注:①归脾汤
第二章 中医基本理论
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对立
中医学说谈阴阳,是谓物质两重性,
事物对立又统一,哲学理论矛盾性。
任何物质有属性,属性对立阴阳生,
昼夜寒热动与静,内外无形或有形,
上下来去迟与数,均为阴阳对立论。
天地万物之上下,天为阳来地为阴,
清阳上升积为天,地为浊阴下降成。
四时也有阴阳变,春夏为阳秋冬阴;
天有阴阳寒暑变,人有虚实阴阳分;
女属阴而男属阳,壮实为阳虚弱阴。
阴阳还可分阴阳,物质分割无止境;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下午阴,
阴中之阴是半夜,阴中之阳天快明。
(二)阴阳的互根
阴根于阳阳根阴,阴阳互根学说生。
阳主杀,阴主藏,阴主长,阳主生,
阳主热蒸能化气,阴主寒凝能成形。
天气下降变成雨,地气上升聚成云,
阴在内而阳守外,阳卫外而阴后勤。
阳出于***得守,阴守于内阳布行,
阴阳相对有依靠,孤阴独阳均难存。
无阴无所阳,无阳无所阴,
无阴孤阳无所化,无阳独阴难运行,
阴阳互根生万物,生命活动永不停,
一旦阴阳有离决,生命终止命难存。
(三)阴阳的消长和转化
阴阳理论相对论,绝对静止不可能,
阴阳有消长,变化缓缓进,
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生,
春去夏来临,秋逝冬寒侵。
寒暑消长动不息,寒热更迭亦分明,
热甚转为阴,寒胜则热生,
阴极能变阳,阳极则变阴。
阴阳消长与变化,错综复杂要理顺。
阴阳不和四季乱,有春无秋不合情。
阴平阳秘邪不入,和平谐调得安宁。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客观辨证法,生理病理说理清,
诊断治疗有规律,变化万千阴阳寻。
组织结构定属性,人体上下内外分,
背外为阳腹内阴,上身为阳下身阴;
脏腑还可分阴阳,六腑为阳五脏阴。
具体脏腑阴阳配,功能为阳器质阴。
同一事物两方面,相互对立阴阳遵。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生理活动中,物质机能协调成,
物质为基础,功能乃发生。
没有阴质阳不固,没有阳气阴难运,
无阳则阴无所化,无阴则阳无以生。
阴阳一方有盛衰,一旦失调患疾病。
(三)说明人体的疾病变化
季节寒暑有更迭,人体气血有衰盛,
阴阳平衡得生机,太过不及疾病生。
阳主表,其气热,阴主里,其气寒,
故曰阳虚则生寒,阴盛之时寒亦深。
阴盛导致阳气虚,阳胜阴伤阳难存,
是谓阳胜则阴病,阴胜阳病寒更沉。
阴损能及阳, 阳胜能及阴,
慢性疾病阴阳虚,乃为阴阳互损成。
(四)作为诊断、用药的归类方法
疾病发生有原因,发展变化规律循,
八纲辨证最重要,总纲还需阴阳定。
寒热表里与虚实,病位性质阴阳分。
病位方面分阴阳,表证为阳里证阴;
疾病性质分阴阳,热证为阳寒证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