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选修课程目标
(1)提高文学素养,养成健康审美情趣 。
(2)拓宽阅读视野,培养良好文化心态 。
(3)强化问题意识,形成初步研究能力 。
(4)注重语文实践,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
五个系列选修课程的目标,各有侧重。
诗歌与散文 ;小说与戏剧 ;新闻与传记;
语言文字应用 ;文化论著研读
第1页/共23页
教材内容
五千年文明史,三千年诗歌史。
诗歌集中编排,有助于认识诗歌的文体特征,掌握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诗歌的发展概述,有助于整体上粗线条的了解诗歌的发展面貌。
第2页/共23页
这本教材的编写,就是为了适应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歌的需要。它着重从鉴赏这一角度引导阅读古诗歌。让学生们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第3页/共23页
单元主题 过程方法
诗歌之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探究诗旨)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把握诗境)
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体会声韵)
第4页/共23页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用好、用活教材
(2)认识脚下的土地
(3)了解身边的生活
(4)整合学习智慧
(5)整合区间的学台的有效使用
第5页/共23页
中国古代诗歌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第6页/共23页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初唐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 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 哀艳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杨万里(“诚斋体”)、苏轼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第7页/共23页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表现内容:风、雅、颂
(十五“国风”是《诗经》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 兴(起兴)
章法结构:重章叠唱,反复吟咏
句式以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诗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