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略论先秦道家的万物生成理论.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略论先秦道家的万物生成理论.doc

上传人:wc69885 2016/6/1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略论先秦道家的万物生成理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略论先秦道家的万物生成理论万物生成一直是先秦道家极为关注的一个论题, 可以说, 在某种程度上道家通过解释万物生成来说明“道”的种种特质, 万物生成过程构成了对“无为而无不为”的最佳注脚, 并且以此提供一个天道运行的模式供人们效法。我们认为, 《老子》已经构造了万物生成的基本理论框架,但由于《老子》语言简古抽象,因此我们还需借助《庄子》和《列子》的相关言论对其进行补充,以便完整地理解万物生成理论。实际上,先秦道家的万物生成理论也是按照这一顺序而建立起来的,即《老子》建其“筋骨”, 《庄子》、《列子》充之以“血肉”。我们首先分析《老子》所建立的万物生成的基本框架。《老子》说: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地之间,其犹橐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以“道”为起点, 经历了“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这样一个从无到有、由少至多的过程, 所谓“从无到有”指的是从无形到有形,“由少至多”则揭示了万物生成是一个动态过程, 正是由于天地之间“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才使得万物生生不息。那么我们要解释的就是无形如何到有形,天地间又为何会呈现出动态的过程。我们之所以将“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中的“无”理解为“无形”, 是借助了《庄子》的“有伦生于无形”的观点, 这样“有生于无”就为我们提供了万物生成的顺序,即无形——有形——万物, 而以无形状态存在的有三种: 一是“道”, 二是“气”, 三是空间。对此,我们将分别论述。一“道”“道”是无形的, 对于这一点,《老子》第十四章和《庄子- 大宗师》都说得十分清楚: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日希, 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缴, 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触之不得其体,可见“无形”、“无声”、“无体”都是“道”的特征,而“无物”则限定了“道”绝不是物质性的存在, 但人们确实能感受“道”在发挥作用, 因此老子说:“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庄子也说:“夫道, 有情有信。”从这一角度说,“道”又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老子必须勉强地形容“道”, 正是基于此, 才称之为“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我们认为,“道”就是普遍规律, 规律是无形的, 但人们确实能感知规律发挥着作用,因此规律就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那么“道”在万物生成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呢? 首先, “道”是万物生成的前提和起点,这一前提是绝对的,对此《庄子? 大宗师》这样解释“道”: 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作为生物的绝对前提, 不像其他的有形之物会有生灭的变化,所以说它“自本自根”,“道”先于鬼神、天地就已经存在了, 并且永恒存在。作为非物质性的生物前提决定了所谓“道生万物”不可能直接地生出有形的万物,但万物都有其自身具体的规律和特性, 这些具体规律和特性正是“道”赋予并且规定的。因此, “道生万物”正是从“道”赋予万物各自的规定性这个层面上来说的, 并且是在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