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习目标:
1、通过品味语言,知道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能正确判断文章的说明方法;
3、能说出文章的说明顺序。
第1页/共29页
回顾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2说明对象的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1说明的对象
内容: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语言:生动说明文 平实说明文
4说明方法常见的有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画图表 下定义 作诠释 打比方
5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6说明的语言:
准确性 严密性
第2页/共29页
目标一:,知道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示例:“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句中的“可能”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可能”表示估计推测,因为造成损失的原因很多,能注意到物候,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避免损失。如果删掉,语意就变成肯定的了,太绝对化了。“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3页/共29页
不能。“许多”说数量、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只”字说明相隔较小。如果去掉,说明效果就差些。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自学检测一: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句中的“许多”“只”能否去掉?为什么?
第4页/共29页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句中的“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自学检测一:
不能去掉。“左右”表示约数。
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去掉了它,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
第5页/共29页
3、“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自学检测一:
第6页/共29页
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引号能否去掉?
不能去掉,引号表示特定含义,
“活的仪器”是指“活的生物”。
去掉之后,就违背了事实。
自学检测一:
第7页/共29页
要点归纳:
对于加点词能否删掉,解题的基本思路:
1、表态:不能删掉。
2、释义:解释这个词的本义或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如,“比较”“几乎”等词语表程度,“大约”“可能”表估计,说明了... ...
3、强调后果:如果删去,句子意思就变成了... ...不符合实际(或太绝对了),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8页/共29页
示例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示例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目标一:
第9页/共29页
朗读1-2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生动、优美。
这样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为下文讲解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自学检测一:
第10页/共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