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浅析余华《活着》.doc

格式:doc   大小:8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余华《活着》.doc

上传人:小雄 2021/7/2 文件大小:8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余华《活着》.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析余华《活着》读者共鸣性产生原因
班级:汉语言文学七班 学号:2009101716 姓名:洪楚钿
摘要:《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他写作上的一座里程碑。很多人研究 《活着》的主题意义,探寻余华所说的“活着”,是一种怎么样的人生;讨论《活 着》的叙述手法,想将它归类于某种主义。关于这些的讨论有太多了。放弃从作 者的角度探寻文本内容,而是从读者的角度进入,结合读者阅读感受和文本内容 解读余华的《活着》。
关键词:读者文本共鸣性普遍经验性情感内化
刚开始阅读余华的《活着》时,里面的情节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通常令读者 捧腹大笑,感觉太过于荒唐。比如父亲“拉屎时就像个穷人了。他不爱在屋里 床边的马桶上拉屎,跟牲畜似的喜欢到野地里去拉屎。每天到了傍晚的时候,我 爹打着饱嗝,那声响和青蛙叫唤差不多,走出屋去,慢吞吞地朝村口的粪缸走去。 走到了粪缸旁,他嫌缸沿脏,就抬脚踩上去蹲在上面。我爹年纪大了,屎也跟着 老了,出来不容易,那时候我们全家人都会听到他在村口嗷嗷叫着。”除了福贵 父亲蹲在缸上大便的场景外,还有青楼胖胖的***女被福贵当马骑,满大街的跑。 这些情节总体上是轻松愉快的,而福贵就一个浪荡公子哥的形象,没有挣得读者 的几分好感。
可是,越往下读,我们会发现,我们轻松不起来了。书名虽然是《活着》,讲 的却都是死的事情。因为吃喝嫖赌,福贵把祖上的家产败光,气死了老父亲,接 着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回来时母亲已经死去。女儿在一次高烧后成为了聋哑人, 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 在一起“好好活着”。可是中国公社化运动、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和包 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妻子家珍患了不 治之症,最后死去。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夫人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 凤霞终于嫁给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 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包产到户后,衰老的 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先是淋了雨生病,又因 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最后孤伶伶只剩下一个“福贵”独消残年。福贵没有像
他的名字一般“福贵”。这位承受了无数苦难而“安然”活下来的老人确实是一 位英雄。当掩上书时,一份沉重的伤感从四面八方把我们笼罩进去。在不知不觉 中,我们陷进作者所构造出来的故事中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活着就意味着永 不放弃。对于福贵的感情也悄悄地产生了由鄙视到同情再到钦佩的变化。
我认为,余华《活着》读者共鸣性产生原因有两个:一是普遍经验性,二是 情感的内化。
一、普遍经验性
《活着》是一部阐释“活着”的寓言,是一部描写生存镜像的寓言。《活着》 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是 一种张力,是一种希望,是承受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在我们看来似乎不会发生 的事情,所有的苦难都让一个人去承受了。虽然具有不可能性,但是确实让我们 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这里的寓言非传统意义上的寓言,而是西方现代再阐释与 重获资格的寓言,如文学理论家保尔•德•曼所言,“寓言暗示着世界在现实中出 现的方式与在语言中出现的方式的不连接。寓言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不被教条 所规定……替而代之,我们有一种这样的符号之间的关系,他们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