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肚脐艾灸养生秘方( 操作方法) 肚脐艾灸养生秘方(操作方法)艾灸养生一、项目概况“天临石, 石生火, 火成灸”, 石和火是人类第一次改造自然, 利用自然的起盟, 从盘古开天到今天的科技盛世,“石”和“火”忠实的陪着人类一路走来, 似友磐坚, 如焰炽热, 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中坚作用。由石而变的“针”和由火而生的“灸”自古就是人们忠爱不渝的养生良方。今天, 在崇尚自然健康、绿色养生的新时代,我们赋予“火”新的时代内容,结合中国 3000 年的传统养生理论, 成功研制“脐灸养生法”专利养生项目, 为现代人提供一种绿色、传统、自然的养生方法! “脐灸养生法”是对古代“帝王养生”、“脐疗理论”、“艾灸理论”和“砭石疗法”的现代传承和发展, 它借助现代灸具, 结合纳米磁石的红外线辐射, 针对性的作用于相关养生穴位, 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纳米磁石的红外辐射, 透入肌肤, 刺激组织, 以调和气血, 疏通经络, 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 具有绿色自然、简单易行、效果突出等诸多优点, 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现代绿色养生方法。二、“脐灸养生法”保健理论探源“脐灸养生法”虽然只有一个灸盒、一对灸条、一披艾蓬, 但却能够对人体有神奇的保健养生功效, 形式虽然简单, 但一招一式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养生法的精义,它综合利用了中国传统养生法中的“脐疗法”、“灸疗法”、“穴位保健法”、“砭石法”等诸多绿色自然养生法, 是这些传统养生瑰宝新的传承和发扬。它外在形式虽然简单, 内在理论却博大精深, 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大巧若拙”、“大繁若简”的精神主旨,下面就“脐灸养生法”中所掩含的传统养生理论逐一做以简单阐述,以期使用者有更深的参悟。关于脐疗法: 脐疗法, 顾名思义, 是通过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敷于脐部, 使药物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药物疗法, 为我国中医内病外治领域的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 属于现代药学中透皮给药系统的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许多关于脐疗的论述。在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更有了关于脐疗法的更详细论述,如在书中提到了肚脐填药、敷药、涂药等。作为脐疗法的施治点——肚脐, 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多的中医人士的重点关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对自己的肚脐做一个基本的了解: 肚脐, 穴名神阙, 即神气升降出入, 变化消长的地方, 属奇经八脉中任脉中的一个重要穴位。任脉与督脉、冲脉、带脉等相连, 总任全身气血。内通十二经脉、五脏六腑, 外联皮肉筋骨、四肢百骸, 故脐和诸经百脉相通, 阴阳相济, 起着调节各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从传统医学理论看,脐部给药有利于归经,药物得以循经直达病所, 达到驱除病邪、扶助正气、康复机体的目的。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 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 脐部表皮角质层薄弱, 屏障功能最弱, 药物最易穿透弥散, 且皮下无脂肪组织, 皮肤各筋膜、腹膜直接相连, 脐部皮肤除微循环外, 脐下腹膜还布有丰富的静脉网, 且脐部凹陷形成隐窝, 药物放此后形成自然的闭合状态, 这利于药物穿透皮肤而被吸收入血液循环及淋巴免疫系统,发挥药物的全身治疗作用, 从而达到驱除病邪、扶助正气、康复机体的目的。现代药动力学证明, 脐部比其它透皮给药部位更易于药物吸收, 生物利用度高, 可做为透皮给药以及缓释长效的理想给药部位, 经脐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给药的 1-6 倍。可见, 脐部给药透皮吸收是科学的, 行之有效的给药方式,脐疗是一种有独特医疗价值的药物治疗方法。在我们的“脐灸养生法”中, 要求将灸盒的下出气口对准脐部, 正是对以上论述的传统“脐疗法”的继承和发扬, 正是利用脐部的这些生理特点, 将艾草灸条燃烧产生的纯阳之气送达全身各经脉, 逐寒驱痹, 通络还神。从下出气口吹出的热灸气在盒顶部小风扇的外力作用下, 垂直向下运行,整体成倒“喇叭状”,灸力范围呈一个直径约 15厘米的圆形, 这样不仅能灸到重要的脐部“神阙穴”, 还能灸到脐下的诸多保健穴位, 比较重要的穴位比如“关元穴”、“气海穴”( 俗称丹田)等,总结以上的各个保健穴位,其位置与主要施灸功效如下: 神阙:位于肚脐中央,主治腹痛、虚脱、中风、水肿等。阴交:位于脐下正中 1 寸,主治女性阴痒、带下、小便不利、腹痛、水肿等。气海: 位于脐下正中 1 寸半, 主治男性遗精、阳痿、虚劳、女性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崩漏等。石门: 位于脐下正中 2寸, 主治女性崩漏、闭经、小便不利、乳腺炎等。关元: 位于脐下正中 3寸, 主治男性遗精、阳痿、早泻、遗尿、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白带、盆腔炎、崩漏、子宫脱垂等。中极: 位于脐下正中 4寸, 主治男性遗精、阳痿、早泻、遗尿、女性月经不调、白带多、不孕、盆腔炎、痛经等。四满:位于脐下 2 寸,正中线旁开半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