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高血压患者中医药保健指导方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76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血压患者中医药保健指导方案.docx

上传人:艳子 2021/7/4 文件大小:7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血压患者中医药保健指导方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TTMSHHJ8】
高血压患者中医药保健指导方案精选文档
高血压患者中医药保健指导方案
一、中医药保健目的
运用祖国医学理论,拟定适合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药保健方案,指导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将中医药内容有机地融入公共卫生服务中,丰富公共卫生服务的内涵,拓展中医药业务的渠道,开辟弘扬祖国医学、繁荣中医药事业的新途径,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公共卫生保健服务。
二、中医药保健服务对象
高血压患者。
三、中医药保健服务措施
(一)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教育,以中医整体观和中医理论整体系统的认知方式,整体与功能调节的艺术,反映中医健康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有效指导群众实践预防保健。
(二)情志调摄:七情是人体对事物的不同反映,强调形神统一和保持“神”的自然稳定调节,移情易性,以情解情,避免七情所伤,防止疾病发生。
(三)开展老年人健康检查和健康状况评价,重点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和早报告,积极控制和改变不良行为因素和社会方式。
(四)充分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气功、食疗、药膳、保健运动等自然疗法,激发机体抗病能力。
(五)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对慢性病人开展康复指导,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相关的中医药康复知识的咨询和简单易行的康复训练指导。
(六)根据一年四季高血压患者特点,制定相应的中医保健药物和保健品应用指导。
(七)针对不同对象,举办各种培训,提高中医药治疗保健效果。
四、中医药保健服务形式
1、宣传中医药保健意义、内容、方法,负责动员辖区内人员积极配合保健服务。
2、组织力量对重点人群进行调查登记,征求意见,落实服务需求。
3、“条块结合,就近服务”,根据有需求的各类人员,由服务人员组成团队,就近提供中医药保健服务。
4、医务人员和服务对象商定服务形式,可采取上门服务或预约服务。
5、负责对各类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保健技能和保健效果。
6、建立服务对象个人健康档案。
五、保健效果干预
为及时总结保健服务经验,调整中医药保健指导方案,提高服务效果及服务质量,实施保健效果干预。
(一)定期总结保健服务开展情况。
(二)定期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效果的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加强和服务对象的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及时调整服务方案。
六、高血压患者中医药保健指导要点
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
预防和行为干预
(一)合理膳食
1、限制过多钠盐摄入,首先减少烹调用盐,每人每天食盐量<6克为宜。
2、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蛋白质。多食蔬菜和水果,摄入足量钾、镁、钙。
3、限制饮酒,乙醇(酒精)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呈线相关,高血压患者应戒酒或严格限制饮酒。
(二)控制体重
体重的增加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体重降低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左心室肥厚均有益。可通过降低每日热量及盐的摄入、加强体育运动等方法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三)坚持运动锻炼
运动不仅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可能与扩张血管有关),而且对减轻体重、增强体力、降低胰岛素抵抗有利。可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快步走、太极拳等不同方式。运动频度一般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40分钟。
(四)气功及其他生物行为方法
气功是我国传统的保健方法,通过意念的诱导和气息的调整,发挥自我调节作用。长期的气功锻炼可使血压控制较好、减少降压药用量,并可使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
(五)其他
1、保持健康的心理、减少精神压力和抑郁、心胸开阔、精神乐观、劳逸结合、不吸烟,这些都对本病预防有着积极意义。
2、开展群众性的防病治病工作,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对有高血压病家族史而本人血压曾有过增高记录者,定期随访观察,则有利于对本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早治疗。
3、提倡每个医师在诊病时都将测量血压列为常规检查,这有助于发现无症状的早期高血压病人,为他们提供早期治疗的机会。
二、现代医学治疗原则
(一)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
1、轻型高血压无靶器官损害者可先行非药物治疗3~6个月,无效则加用药物治疗。
2、中、重度高血压有靶器官损害者或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者,均应采用药物治疗。
3、除某些高血压急诊之外,否则应使血压逐渐下降,避免血压下降过猛、过速所致的心脑缺血症状的发生。
4、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大多数需要终身服药。应以血压作为选用或调整服用药物品种和剂量的标准。维持血压在理想水平,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5、与卧位血压差异明显则提示有直立性低血压,药物应减量或更换药物。
6、非药物治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