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从诗词看百五.docx

格式:docx   大小:15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诗词看百五.docx

上传人:xxj16588 2021/7/6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诗词看百五.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诗词看百五、寒食、清明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织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吴文英的词句,写出了清明时节的一番景象。清明,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节日。在这样细雨纷飞的日子里祭祀先人,看到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凄楚。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却是来源于节气,一般说来,是在春分之后第十五日。在清明之前,还有两个相关的节日。一是百五,一是寒食。百五指冬至过后的一百零五天,往往是在清明的前两天,寒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是在清明的前一天。但后人们却经常把这三个日子混为一谈,因为算起来它们有时候确实出现百五和寒食或者清明的重合。
  宋朝程先的《琐窗寒•有感》词的下片曰:“叹嘉会难逢,少年几许?纷纷沸鼎,负了青阳百五。待何时、重享太平,典衣贳洒相尔汝。算兰亭、有此欢娱,又却悲今古。 ”清朝的纳兰性德的《秋千索•渌水亭春望》词中说:“悠扬扑尽风前絮,又百五,韶光难住。”这些诗词中,都把百五当成了一个日子,而不是寒食、清明。是什么时候将三个节日混在一起呢,估计已经不可考了。三国时曹操在《明罚令》中就有记载:“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之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这里提到的是,从冬至之后一直延续一百零五天,全都“绝火寒食”,不再动火,显然就是指的寒食。但是这里所言,却与“寒食节”不甚相干,仅仅指出寒食是在冬至之后的一百零五个日子。
  寒食节是传统文化中为数不多为纪念某人而设立的节日。端午纪念屈原,寒食纪念介子推。屈原有很多作品留下,所以影响深远,端午节也更加深入人心;介子推只有事迹,而且寒食又与清明相近,所以渐渐磨灭,在现代文化中已难寻其踪。晋文公火烧绵山想逼出介子推,但介子推宁死不出山,晋文公为了纪念他设立寒食,下令这一天不能举火,吃东西都只能吃冷的,故名“寒食”。然而韩翃的《寒食》诗中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个却是辛辣的讽刺,民间都在禁火“寒食”,上层建筑却能够“传蜡烛”,赏赐给王侯们。
  著名的《寒食帖》是苏轼的作品,那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到了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两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两首诗,却是借寒食节来写自己的心境,凄风苦雨,似春非春,令人伤感。像这样借景(或者说借时)抒情的作品,在中国历代都屡见不鲜。比如唐朝宋之问的《途中寒食》:“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写出的是自身的落魄、飘零与惆怅,以及怀念旧事的心情。相较而言,虽是同样的心境,无名氏的《杂诗》则通俗得多:“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