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高考必背古诗词14篇情景默写.doc

格式:doc   大小:77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考必背古诗词14篇情景默写.doc

上传人:1006108867 2021/7/7 文件大小: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考必背古诗词14篇情景默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劝学》(《荀子》)
,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一句印证了这句话。
,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中,阐述个人只有经过博学和自省才能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文中用成功雕刻金石的例子来说明在学****中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文中以雕刻为喻,从反面论述学****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5.文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利用学****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的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文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收获大的道理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7. 在文中强调学****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文中与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的句子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9.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1.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3. 荀子《劝学》在论述学****的作用时,连用五个比喻,然后推论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恶”,且认为后天学****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
1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论述学****要逐步积累的语句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从反面说明学****只有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逍遥游》(庄周)
《逍遥游》中描绘鲲鹏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文中表明大鹏如果没有风的强大力量,便无法展翅高飞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事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