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稿三篇汇编.doc

格式:doc   大小:96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稿三篇汇编.doc

上传人:小雄 2021/7/9 文件大小:9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稿三篇汇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稿三篇汇编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难忘的小院
每次路过坐落在XX区新华路上的XX文化宫旧址,我总会下意识 地驻足停留,久久地凝望。这个逼仄的小小院落,有着我文学的梦吃, 有着我留恋的文学时光,更有着我永远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这个小 小的院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是天津市的文学中心之一,也是 全市文学青年热烈向往的神圣之地之一。那时候这里活跃着抱有文学 梦想的一群“文青”,而能把这些文学青年聚拢到一起的则是XX文化 馆的文学组。
大约是1980年或是1981年,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小院。那时候我 不知道,这个小院将会给我带来命运的转变。那时候,因为高考落榜 我进入工厂,当了一名抡大锤的学徒工。在感觉前途渺茫、想要急切 抒发心中感想之时,从小爱读书的我开始萌发了写作的冲动。可是去 哪里学****写作?我身边的人没有一个写作的人,也根本找不到任何一 个能够交流的人。也就是这时,我认识了天津日报社zd部记者董建 津,他告诉我,xx文化馆(xx文化宫前身)有个文学社,文学社分 为两个小组,一个普及班,一个提高班。每个班不到二十人。你可以 去文化馆,对你创作肯定大有帮助。当然你肯定要先去普及班,先听 听大课吧。
我至今还记得那是一个秋季的晚上,我拿着董建津写的介绍信, 来到了 XX文化馆。在这个小院里,我见到了负责人王琴老师(几年 前已经去世)。当时,王老师已经从文化馆退休,但她继续热心文学 事业。在满天的星光下,老太太热情地向我大致介绍了普及班的情况。 就是从那年开始,新华路上的这个小院落,成了我每天想念之地,几 乎每天我都在盼望星期五快点到来。文学活动的日子,对于我来说, 犹如一个信徒去朝圣一样。
文化馆地处XX区繁华地段,劝业场是当时全市商业最繁华所在, 不仅是XX区的地标,也是天津商业的标志。街道上每天都是车水马 龙,大街上永远没有清净的时候。处在市中心的文化馆小院却成为闹 市中最为安静的地方。小院子灯光有些暗淡,小楼的楼梯非常狭窄, 木楼梯,踩上去吱吱作响。这么多年过去了,木楼梯的吱吱声似乎还 能记起来,闭上眼睛想象那个样子就像是昨天一样。
当时要想成为XX文学社的一员,除了户籍必须在本区之外,在 本区上班的文学爱好者也能成为文学社员。我记得,当时文学社员有 苏书堂(已去世)、扈其震、李玉林、王松、尤德汉、吕舒怀、王富 杰(已去世)等,普通班的辅导老师是天津商业大学教授写作的李凯 源、提高班辅导老师是《新港》编辑部的小说编辑李兴桥(已去世)。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不,至今在我记忆里,XX文化馆就像劝业场、
XX路一样,是我心中的“XX地标”。她是那样坚固、那样永远,不可
更改。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现在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记得有一 年夏季的晚上,我从家里出来时,大雨还在下,父母不让我出门,但 我想去,一个星期只有一次,因为下雨不去,该是多么遗憾。我固执 地打着伞冒雨前往。雨越下越大,几乎变成了瓢泼大雨。XX文化馆地 势低洼,等我走到文化馆门口时,雨水已经到膝盖处了。深黑色的雨 水,在路灯照射下,闪烁着暗幽的目光。但我还是看见了几位文友已 经站在文化馆的大门前,路灯下他们衣服完全湿透了,一个个就像落 汤鸡一样。因为雨太大,晚上的文学活动临时取消了,那时候李凯源 李老师大概也已经五十多岁吧。我们几个人没有走,打着伞、站在雨 水里,依旧热情地讨论创作。那样的情境怎会忘记?至今三十多年过 去了,只要想起来雨中的那一幕,还会激动,还会无限畅想。
XX文化馆除了两个文学班,还办了一份报纸,叫《百草园》,一 份对折的油印小报。当时能在这张小报上发文章,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后来文化馆出资,出了一本XX区的作者作品集,很厚,好像叫《草 露集》吧,我的一篇小小说选登在上面,已经成为我文学之路上特别 的标记,也可以说是“XX标记”吧。
再后来,我从普通班去了提高班,两年以后的1983年,我的第 一篇小说在《新港》发表,以后逐渐走上专业创作之路。无论什么时
候,我都会讲XX文化馆是我的文学福地,那里有我美好的记忆,是 我文学之路的起点。
这种美好的“XX记忆”,始终是在延伸的。
1986年的时候,我又一次来到xx文化馆,但不是因为文学元素, 而是成为财务组的一名出纳。我在XX文化馆干了两年,那时年轻, 无论领导还是普通干部,对我都特别好。本来我是有机会调进文化馆 的,但是后来阴错阳差,我离开了文化馆,去了市作协。
在文化馆当会计的那两年,依旧是我难忘的两年,那时候我25 岁左右,我走时他们还都劝我留下来,说是再等等,肯定能正式调进 来的。最后虽然我走了,但是留下的都是美好的记忆。再后来,文化 馆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文化馆也在不断变化, 再后来在新兴路又修建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