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南海神庙讲解词
任泉香
(2011年6月27日编写)
【讲解思路:南海神庙简介——“海不扬波”牌坊——头门(唐碑、宋碑)——仪门(达奚司空塑像)——礼亭(明碑、清碑)——大殿——后殿——浴日亭——总结】
【南海神庙简介】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是中国古代祭海的场所,坐落在广州黄埔区庙头村,它是我国古代东南西北四大海神庙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建筑遗物,是我国古代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创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南海神庙,在古代有码头,码头外面是茫茫的大海——南海,南海实际上是太平洋靠近东南亚大陆部分,大海又紧连着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出海航船或来自远方的航船,都需经过坐落着南海神庙的这个古码头。于是众多的商船顺路经过这里均停下来进庙祭祀,以祈求航路平安、生意顺利。于是,神庙附近的扶胥镇便商旅云集,民间庙会交易频繁。南海神庙之兴旺,成为广州海上贸易繁荣的历史见证。
南海神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庙宇规模宏大,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深五进,中轴线上由南而北分别有牌坊、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后殿,两侧有廊庑、西南小岗上有浴日亭。现存建筑多为清代结构。庙宇建筑布局具有早期建筑特色,如仪门的复廊形制,头门的塾台等。
【“海不扬波”牌坊】
牌坊为三间四柱二楼风格,花岗岩石打制,为清代建筑,上刻“海不扬波”四字。早在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皇帝玄烨就遣太常到广州祭祀南海神,并题诗云“四海不扬波”,希望海神保佑大清江山。海不扬波是指大海风平浪静,让航船一帆风顺之意。牌坊面对的海域曾经叫做黄木湾,海不扬波就是千多年来,帝王大臣、商贾客旅、舵手船工在走出这繁华古港之时,对平安吉祥的最真切的祈愿!
【头门】
过了“海不扬波”石牌坊,是头门的庭院。庭院东、西侧各有一对石华表。华表的来源多种多样,传说尧、舜时代,为了防止政治措施出现缺失,当政者在街心路口树立一根木柱,鼓励民众对时政发表意见,这是华表最早的作用。秦始皇实行专制,取消所有的华表,汉朝以后虽然也树立华表,但不再起参政议政的作用,只作为街心指引路人的路标。后来木华表被石华表代替,人们在华表上雕刻龙和其他吉祥图案,从而形成了华表文化,竖立在广场、宫殿、庙宇等地,成为中华建筑的一种特有的装饰,类似西方的罗马柱,华表成了皇家气派、权力、财富的象征。这两根华表是清代遗物,上刻云龙绕柱、水涌云卷,是一件精湛的石雕艺术品。头门前置一对明代红砂岩石狮,由于红砂石容易风化,现在的一对石狮子也腐蚀严重,其威猛雄健已经不如从前。
头门建于清代,面阔为三间,进深二间,分心墙用两柱,梁加雕刻鳌鱼等纹饰,硬山顶,二龙争珠陶塑瓦脊。头门东西两侧均设塾台,前面两个是外墪台,里面两个是内墪台。前塾台主要作礼仪之用,喜庆日子时,塾台两边有八音仪仗队,欢迎宾客到来,因此前塾台也称礼仪台。后塾台是昔日村里俚长办公的地方,俚长在此为村民写公文,作为办公室来用。南海神庙作为官方寺庙,不存在礼仪或办公之用,完全是体现权贵功能,这种建筑形式是周朝建筑特有的,故南海神庙堪称中国建筑的活化石。
头门两边分立着千里眼和顺风耳,黑漆大门两边分画有唐初猛将秦琼与尉迟恭的门神彩绘像。这四位神日夜守护着神庙,其忠心耿耿可谓是千百年如一日。门上方是“南海神庙”的横匾。左右对联写道:
“白浪起时浪花拍天山骨折呼吸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