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措施
【摘 要】上消化道岀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岀血,包括食管、 胃、十二指肠和胰、胆道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 变出血。大量出血是指数小时内失血量〉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它 是临床常见的急症,病情危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对此类病人 实施系统的整体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病人恢复。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 (2013) 10-0416-02
【病因】
上消化道疾病
(1) 胃十二指肠疾病:临床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
(2) 食管、空肠疾病
各种原因而致的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1) 胆道出血
(2) 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如急性胰腺炎并发脓肿破溃、胰腺癌
等。
全身性疾病
(1)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血友病。
(2) 血管性疾病:过敏性紫瘢、遗传性岀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等。
(3) 应激性溃疡
(4) 其他: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疾 病等。
以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肝硬化所致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为最 常见。
【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便为上消化道出血特征性表现。
呕血:
(1) 出血量大,可呈鲜红色或暗红色。
(2) 出血量不大,血液受胃酸作用而形成正铁血红素,则呈褐色或 咖啡色。
黑便:
(1) 原因:血红蛋白的铁质经肠道内硫化物的作用,形成黑色的硫 化铁。
(2) 颜色:排出的粪便 漆黑发亮,称柏油样粪便。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急性大量出血,循环血容量可迅速减少,致 使周围循环衰竭,心排出量降低,可出现一系列表现,应警惕并发急性肾
衰竭。
氮质血症:血尿素氮常增高,称其为肠源性氮质血症。
原因:上消化道大量岀血后,大量血液进入肠道,血液中蛋白质的消 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引起。
发热:多数病人在24小时内岀现低热,°C,可持 续3〜5天。
血象变化
1) 一般岀血3〜4小时后可有贫血
2) 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可增高,随着出血停止,网织红细胞逐渐降 至正常。
3) 白细胞计数也可暂时增高,血止后2~3天即恢复正常。
【治疗原则】
1、 体位与休息大出血时病人应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以保证 脑部供血。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误吸或窒息。吸氧。神志清醒者,绝对 卧床休息,不可自行入厕,以防晕倒。
2、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大出血时应以粗针头建立两路静脉,输液开 始宜快,同时抽血,做血型及血交叉鉴定。为输血做准备。遵医嘱给予抑 酸、止血、补充血容量等治疗。
3、 病情监测
1)监测指标(1)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注意血压和脉搏的变化,出血 量大时,每半小时监测一次,同时做好记录(2)精神和意识观察有无
精神疲倦、烦躁不安、嗜睡、表情淡漠、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3) 观察面色、皮肤、甲床色泽,肢体温暖度及颈静脉充盈情况。(4)准确 记录出入量。已有休克时,留有导尿管,测每小时尿量,应保证>30ml/h。
(5)观察呕吐物及粪便的性质、颜色和量。(6)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
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学尿素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