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探究式”四环节教学策略
(一) 教学策略
1.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教学目标: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操作要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恰当创设问 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2.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自主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操作要领:充分体现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给学生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 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 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教学目标: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操作要领: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要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现实性、趣味 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
4.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教学目标:反思学习过程,明确学习收获。
操作要领: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全面回顾学习收获。
(二) 策略解读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 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此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开拓创新空间,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生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一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 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 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和活 动情境等几种类型。
生成问题: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 有些数学问题是由学生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然后提出的;有些数学问题是随着情境的出现而 直接提出的。有的问题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而有的问题只是一节课若干问题中的第一个, 并且不是最重要的。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坏节,其主要任务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对已经掌握 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一互动交流一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自主探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 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互动交流: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倾听别 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小组交流是 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的,要求组长要控制全局,明确分工,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