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会计学
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00年开始起草和制订《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06年5月在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上以讨论稿的形式发表
2006年9月正式公布
第1页/共49页
21个国家级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3个《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我国的《指南》分成概念、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及治疗5部分。
第2页/共49页
一、骨质疏松基本概念
第3页/共49页
骨质疏松定义的演变
1991年首先以会议共识发表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提出OP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WHO:2003年发表了骨质疏松症防治蓝皮书
第4页/共49页
正常骨 骨质疏松骨
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定义(WHO)
NIH Consensus Development Panel on Osteoporosis. JAMA 285 (2001): 785-95
第5页/共49页
* 骨强度降低
骨脆性增加
易骨折
骨质疏松症定义(NIH)
第6页/共49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
老年型骨质疏松症(II型)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青少年,病因不明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于某些疾病所引起的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1983年)
第7页/共49页
发生在妇女绝经后15~20年之内
骨折特征:在松质骨成分相对较多的部位
椎体
前臂远端
踝部
牙齿脱落(颌骨也含有一定量的松质骨)
Ⅰ型骨质疏松症(绝经后)
第8页/共49页
发生在70岁后,男女两性
骨折特征:既含松质骨又含皮质骨的部位
髋部(骨盆、肱骨近端、胫骨近端部位 )
Ⅱ型骨质疏松症(老年性)
第9页/共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