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周易略例明象.docx

格式:docx   大小:3,750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周易略例明象.docx

上传人:Hong_xiao 2021/7/14 文件大小:3.6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周易略例明象.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周易略例明象
【原文】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着。
【注】1、象,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之一。就卦而言,是指卦象;推而广之,是指一切可以名状的征兆。《易传·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陆德明《经典释文》:“象,拟象也。”2、意,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卦象或任何物象所涌现出来的意义;另一层是圣人之意,也就是象和言的本原。3、言,一是指卦辞或爻辞(狭义);一是指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4、这里的“出”和“生”都有始,见,进的含义。《说文·出部》: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出,显也。《庄子·天地》:“至言不出。”(成玄英疏) 《说文·生部》:“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属皆从生。”“夫象者,出意者也”就是指“象”绽现“意”。5、“观”,《尔雅·释言》:“观、指,示也。”刑邴疏:“观,指示也。释曰‘示,谓呈见(现)于人也。’”《说文·见部》:“观,谛视也。”在这里“观象”就是体察“言”中所现-示的“象”,而“观意”就是体悟“象”中所所现-示的“意”。
【译】“象”是绽-现“意”的,“言”是明-示“象”的。尽“意”的,没有比“象”更好;尽“象”的,没有比“言”更合适。“言”由“象”所生,因此就可以循着“言”来体察“象”;“象”是由“意”所生,因此就可以循着“象”来体悟“意”。“意”因“象”而能得以绽-现,“象”因“言”而能得以明-示。
【述】这里王弼初步界定了言、象、意的关系。
第一,应该看到,如果“出”和“生”的含义相同的话,王弼的象意关系是由矛盾的。首先,他认为“夫象者,出意者也”,也就是“象”生“意”,即“象”在“意”前,可以说,这个“意”是经验的的总结;接着,他又说“象生于意”,就是“意”生“象”,即“意”在“象”前,可以说,这个“意”是先验的设定。这样,在王弼这里,到底是“象”生“意”,还是“意”生“象”呢到底“意”是经验的总结,还是先验的设定我个人认为王弼在这里用的“出”和“生”并不表示谁生谁或谁先谁后的意义,而是指一种共在的关系。也就是说,这里的“象”和“意”是这样得关系:“象”在“意”中绽-现,“意”在“象”中明-示。
第二,王弼明确表示“意”是可以尽的。他说:“尽意莫若象”“意以象尽”。这就是说通过“观象”就可以致意,达意,尽意。这是因为意和象是一种共在关系。
【原文】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注】1、“忘”,在这里是不执着。古“忘”和“亡”通用。《说文·心部》:“忘,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又《说文》:“亡,逃也。”也就是说,“忘”指的是主体人(此在)之思的意向性不是在“言”或“象”,而是在“意”。这里的“忘言”“忘象”不是抛弃“言”或抛弃“象”,而是不执着于“言”或“象”。2、王弼的蹄、筌之喻来自《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