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名词解释 1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2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3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 4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素,也可称治本。 5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和减轻疾病症状,也可称治标。 6 量效关系:药物的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变化)而增强(变化) ,这种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7 最大有效量:或称极量,只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出现中毒的剂量。 8 效能:指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 9 半数有效量: S 型曲线在效应 50% 处,其相应的剂量为半数效应量。如效应为疗效,则称为半数有效量 ED 50; 如效应为中毒反应,则为半数中毒 TD 50; 如效应为死亡,则为半数致死量 LD 50。 10 治疗指数: 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TI) TI 越大,药物越安全。 11 药物不良反应:指药物产生的不符合用药目的或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12 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3 继发反应:指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14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 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16 受点:受体某个部位的构象具有高度选择性,能正确识别并特意的结合某些立体特异性配体,这种特异性结合部位称受点。 17 激动药:或称兴奋药,制剂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这些药物与受体结合能产生该受体兴奋效应。 18 竞争性拮抗药:可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拮抗激动药的作用。、 19 非竞争性拮抗药:能不可逆的作用于某些部位而妨碍激动药和受体结合,拮抗激动药作用。 20 部分激动药:具有激动药和拮抗药两种特性。 21 受体脱敏: 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22 下调:受体脱敏只涉及受体密度的变化。 23 上调:受体增敏只涉及受体密度的变化。 24 首过消除: 口服给药, 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都要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再进入体循环中。其在肠粘膜和肝脏中,极易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效应或首过消除。 25 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6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27 反跳现象:长期使用受体阻断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疾病的恶化或复发,可能是受体向上调节所致。 28 二重感染: 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 敏感菌被抑制, 破坏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 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29 肝药酶诱导剂:能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谢,便药物效应减弱。 30 肝药酶抑制剂: 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的效应增强,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31 耐药性:化疗药长时间使用后,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32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才可以保持药效不减。 33 特异质反应:指个别病人用药后,出现于一般性质不同的反应。 34 药物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选择性。 35 成瘾性:病人对麻醉药品产生了生理、心理的依赖,一旦停药后,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混乱,如停药吗啡后病人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 36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物质。 37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38 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给药后迅速出现明显的升压作用,而后出现微弱的降压作用。若事先给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药物(若氯丙嗪)再给肾上腺素,此时由于β2 受体作用占优势,使升压转为降压。 39 抗菌谱: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40 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41 化学治疗: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的治疗手段。 42 抗病原微生物: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的总称。 43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由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所产生的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合成、半合成药物。 44 抗生素: 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和他们的化学合成、半合成品或结构改造的衍生物,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45 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