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厦门变化厦门之美, 是因为它把社会的和谐, 牢牢地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姚凡摄) 2006 年 10月 11 日,世界银行公布了一项关于中国投资环境的调查结果: 在对我国 120 个城市的社会和谐程度以及内外资企业的投资吸引力、政府效率等方面进行城市竞争力排名之后, 厦门名列第五, 与杭州等城市一起进入“金牌城市”之列。在此之前, 厦门还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等奖项奖牌。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的。厦门经济特区所建立的一套具有自己特点的发展模式值得认真总结。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邓小平同志说过, 发展才是硬道理。厦门之美, 是因为它把社会的和谐,牢牢地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每一座城市, 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性格。关于厦门, 大多数人都会由衷地给予这样的评价:这是一个“温馨的城市”,这是一个“适宜居住创业的城市”。厦门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 离开发展的基础,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厦门的“美”,厦门的环境保护, 就是一句空话, 人与自然的和谐, 也只能存在于原始状态。离开发展的基础, 人与人的和谐,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厦门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的 25 年,市委、市政府倾尽全力谋发展、促发展,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 l8% , 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5 年,注定在厦门的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与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相呼应,厦门启动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随着火炬( 翔安) 产业区打响“第一炮”,4 个新辟的工业集中区建设启动了。与此同时, 厦门开始了环东海域的综合治理与建设, 开始了观音山、五缘湾等商业片区的建设。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努力在全省 9 个设市中争第一,在 5 个经济特区中争先进,在 15 个副省级城市中争上游, 真正把厦门建设成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不仅是速度的跨越, 而且是质量的跨越、效益的跨越; 不仅是经济的跨越, 而且是经济与社会齐头并进的跨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跨越。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 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实现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 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就成为着力的重点之一。 2005 年5 月以来,在几个成片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建设中, 厦门在全国首创了“金包银”的做法。所谓“金包银”, 就是在工业集中区、开发区等成片建设的区域,保留村庄居民点,通过“金”的建设和“银”的改造,进一步落实人均 15 平方米的农民预留发展用地政策, 在为工业区提供配套的同时, 使村庄内部环境得到改善,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其中,“金”是指政府通过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 在紧邻工业集中区、开发区的村庄外围, 建设“底层店面上部公寓”的商业用房, 提供给村民作为经营性收入的来源; 被征地农民通过享受征地拆迁政策和征地拆迁补偿款的投入, 基本实现有“三个一”, 即每户被征地农民有一套居住用房、一套公寓( 用作出租) 和一个店面( 或一定量的经营性项目股份)。“银”就是指就地改造的村庄,“金”里面的村庄按照建设新农村的标准进行改造, 就地实现城市化, 经过环境整治也可以具备银的价值。“金包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