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电弧的形成与熄灭及灭弧方法PPT学习教案.pptx

格式:pptx   大小:299KB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电弧的形成与熄灭及灭弧方法PPT学习教案.pptx

上传人:12345 2021/7/15 文件大小:29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电弧的形成与熄灭及灭弧方法PPT学习教案.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会计学
1
电弧的形成与熄灭及灭弧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电弧的危害,熟悉电弧的形成过程
熟悉交流电弧的特性,交流电弧的熄灭条件
了解交流电弧的开断过程
掌握熄灭交流电弧的基本方法
熟悉电气触头的基本要求,及触头的分类和结构
第1页/共36页
第一节 电弧的形成与熄灭
一、开关电器的灭弧原理
(一)电弧现象
1) 电弧:是一种气体游离放电现象。
2) 产生电弧的条件:用开关电器开断电源电压大于10 ~ 20 V,电流大于80 ~ 100mA的电路时,就会发生电弧。
3) 电弧的特点:能量集中,温度很高,亮度很强;电弧是良导体。
4) 电弧的利用:电弧在工业上有很多有益的应用,例如,利用其高温的电弧焊接机,电弧炼钢炉等。
5) 电弧的危害:在开关电器中,电弧是有害的,要求尽快地熄灭,否则会烧坏开关触头,误拉隔离开关会造成相间短路和人身伤亡。
第2页/共36页
6) 特征:
① 气体导电(轻、易变形);
电弧的能量集中,温度很高,亮度很强
例:10kvQF断开20kA的电流,电弧功率达到
1万kw以上
② 电弧由阴极区,阳极区和弧柱区组成。
弧柱处温度最高,可达6~7k0C到1万度以上在弧柱周围温度较低,亮度明显减弱的部分叫弧焰,电流几乎都从弧柱内部流过。
第3页/共36页
③电弧的气体放电是自持放电,维持电弧燃烧的电压很低。在大气中,1cm长的直流电弧的弧柱电压仅15~30v,在变压器油中1cm长的直流电弧的弧柱电压仅100~220v。
④电弧是一束游离的气体,质量极轻,极易变形。
电弧在气体或液体的流动作用下或电动力作用下,能迅速移动、伸长或弯曲。
第4页/共36页
(二)电弧的产生与熄灭
游 离——中性质点分解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
去游离——电子和正离子相互吸引还原为中性质点。
1. 电弧的产生
1)强电场发射:E=U / s 大于3×106 V/m时,金属触头阴极表面就会发射自由电子。
2)热电子发射:在开关分闸时,动静触头之间的接触压力和接触面积减小,接触电阻增大,接触表面发热严重,产生局部高温,阴极金属材料中的电子获得动能而逸出成为自由电子。
第5页/共36页
3)加速运动:自由电子,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向阳极作加速运动。
4)碰撞游离:加速运动获得动能的自由电子在运动中与中性质点发生碰撞,中性质点中的电子获得能量产生跃迁,跳到能级更高的轨道上,如果获得的能量足够大,自由电子就能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游离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
5)雪崩:游离的结果导致触头间自由电子数量剧增 。
6)介质击穿产生电弧:剧增的电子形成电流,介质被击穿而产生电弧。
电弧形成小结
①自由电子的来源 (即游离方式)
电极发射大量自由电子:热电子+强电场发射
弧柱区的气体游离:碰撞游离+热游离
第6页/共36页
②电弧的形成
其中:阴极发射(起因)→碰撞游离(重要因素)→击穿(量变到质变)→热游离(主要因素)→维持发展
2.电弧的维持与发展
1)由于电弧的 r 小,电弧形成后,触头间的电压和电场强度很低,强电场发射停止。
2)由于电弧在燃烧过程中温度很高,可达到几千度甚至上万度,阴极表面继续进行热电子发射。
第7页/共36页
3)另一方面介质的分子和原子在高温下将产生强烈的分子热运动,获得动能的中性质点之间不断地发生碰撞,游离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此即所谓热游离。
4)热发射和热游离给弧隙提供了大量的自由电子,电流继续流过,电弧的燃烧得以维持。
3.电弧的熄灭
1)复合去游离:正离子和负离子相互吸引而中和成为中性质点的过程。自由电子的 v 远大于正离子,它们直接复合的可能性很小,往往是自由电子先附着在中性质点上,形成负离子,运动速度大大减慢,此时正离子和负离子更容易复合。
2)扩散去游离:自由电子和正离子逸出电弧而进入周围介质中,被周围介质冷却而复合的过程。
由于电弧内外的电荷浓度及温差的不同,自由电子和正离子将向浓度和温度都低的周围介质中扩散,在低温处,电子和离子的v减慢而复合成为中性质点。
第8页/共36页
影响游离和去游离的因素
①电弧温度:热游离↓→Q↓
速度↓→复合加强→Q↓
使温度降低的方法有:吹弧、拉长电弧、或与冷却介质表面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