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有一个俗语谓“成家立业”,那么,究竟是先成家后立业好呢,还是先立业再成家好呢?似乎没有绝对的答案。对于自然人而言,绝大部分人是先成家之后才开始创业,创业成功者才谓真正立业。孔子说“三十而立”,这个“立”就有立业之意,显然,绝大部分人在三十之前早就成家了,在古代还会更早一些,二十左右就有很多人成家育儿了。可见,绝大部分人都符合先成家后立业的哲学与逻辑,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世世代代的主流文化。就生活而谈生活显然没有多少价值,对照企业进行审视,可能会别有洞天。企业的老板是不是可以称为“企业家”呢?企业的存在是不是可以视为“立业”呢?企业是不是员工赖以生存的“家园”呢?这跟“成家立业”又有什么关系呢? 仔细思辨,感觉里面奥妙无穷,答案并非显而易见。一个自然人注册一个公司,自己就成了老板,所以人人都可以做老板。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不是所有的老板都可以称为企业家的。个体户老板就是为了养家糊口挣点银子,根本没有象样的企业;小型公司老板扮演的是生意人的角色,不少人坑蒙拐骗挣点钱苦苦支撑摇摇欲坠的企业,没有战略规划和象样的事业;中型公司老板充当的是商人的角色,惟利是图成了其全部的人生奋斗目标,不少人在既剥削员工又欺诈客户中捞到票子,甚至不惜手段不断制造对社会的危害来换取自己需要的金钱,靠躲迷藏过活,随时都可能倒闭或者消失。这些企业的老板能称为企业家吗?能被人称为企业家的老板,首先要有强烈的人生使命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去完成一件事业;其次是社会责任感,任何时候不会不择手段挣钱,既低碳环保又乐善好施;再次是讲诚信与道义,能平等地关爱自己的员工和客户, 共同分享利益,并培养员工与客户成长。这些是对企业家的基本要求,做不到这样,即使有了自己的企业,老板至多只能称为商人。中国的大企业也未必个个都具有社会责任感,讲究公平与正义,甚至欺骗社会与股民的企业都大有存在,这样的大企业的老板也不是企业家。只有那些为社会和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的企业的老板,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与事业目标的老板,才可以称之为企业家。如至今尚未上市却大名鼎鼎倍受尊敬的企业华为公司的掌门人任正非先生,为人类电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多少有志向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提供了创业的舞台,谁能否定他是中国当代真正的企业家呢? 企业的存在是不是就可以视为“立业”了呢?完全不一定!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板的信念、追求与文化。如果老板不是企业家,也不想成为企业家,企业的事业怎么可能称得上是立业呢?就像中均存活的寿命不足三年,今天存在,明天可能就消失了,这样的企业能叫立业了吗?显然不能!能立业的企业,是有一定的事业规模作为基础,关键是具有牵引企业前进的永动力——使命与愿景,有倍受推崇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并且将使命与价值观完全融化到企业所有人的血液之中,在此基础上,有其长远的战略规划、清晰的目标与步骤、以及价值观指引下明确的策略。要判断一个企业将来会不会立足或者是不是已经立足,就从上述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判,也可以这样来看,老板经营企业是不是等同于经营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关系,是不是等同于经营所有人员的人生。如果是,则未立足的必定立足,已立足的必将长远,否则,未立足的永远都不会立足,已立足的也只有短暂的生命。判断一个企业的老板是不是企业家,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将立足或者已经立足, 我们可以从一个很重要的表象来判断和分析,那就是这个企业是不是员工赖以生存的“家园”。企业最重要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是大家的共识。如果一个企业的所有员工非常依赖这个企业,以企业为自己的家,把企业的事情当成自己家里的事情来对待,这个企业没有理由不能立足,这样的企业的员工是很少有流失的,并且在一直不断以吸收外部优秀的人才而逐渐壮大起来。企业的领导就像员工的父母,员工之间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所有人都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收获,在这里爱人与被关爱,这就是家园的感觉。反之,大家感觉很压抑,没有前景与希望,没有成长,没有养家糊口的基本保障,员工一定会想尽办法尽快逃离企业, 这就不是家园企业,事业一定不会长远,随时都可能处于崩溃的边缘。如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其思想与认识,走向穷途末路一定是近在咫尺的事情。郭先生不从自己检讨,反而认为是赔偿金高了才有人跳楼,这明显是不把大陆人当人看,试问,给你 1000 万你能舍去自己的生命吗?反过来看看跟华为一样没有上市的、几乎名不见经传的广州中之豪公司,在陈云山的亲自带领下走过了 12年时间,事业与队伍总在不断壮大,所有加盟的人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来经营,原因是大家一进门就能感受到家园的文化氛围,就连国外的客户都一个个变成了合作伙伴,这就是家园企业的必然回报。由此看来,能称为企业家的人,未必一定要有上市公司,未必要有多少资产与产业规模,关键是要他有一颗孜孜不倦的事业追求的心;能成为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