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观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观察
摘要: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有其独特的条件和机 遇,即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给农村和农民发展带来的机遇。 但是这能转化成农民福利水平的切实改善吗? **新农村建设的 实践对其他地区有借鉴意义吗?本文通过调研发现,**各级政府 在多年经济发展的积累基础上有较强的财政实力来支持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并且集体经济在工业化、城市化中焕发了青春, 进行了许多增进农民权益的制度创新。但是农民发展的主体地位 还有待加强。目前**各地区、各层次的农民增收和生活质量差异 很大,远离工业化、城市化中心的农民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地方 政府和工业部门在追逐GDP增长中如何重视农民利益,让农民作 为发展的主体地位分享工业化、城市化的收益,是有待于进一步 完善的工作。与其他地区相比,**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和环境实际 上是程度差异,因此它的经验和问题富有借鉴和启示价值。
一、导言
“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强调“新农 村建设”中的“新”不再是以前通过工农剪刀差,从农村积累工 业部门和城市部门发展的资本,而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 村,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动的协调发展机制。“十一五”规划 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
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同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 和集约使用土地等等。这些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在实践中是如 何通过农民收入、生活质量和发展能力的提高体现出来?经济欠 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在建设新农村上的差别主要是发展条 件和机遇上的差别,这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别,因此, 经济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会给其他地区带来可供借鉴和启发的 经验和教训。
本文提供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介绍和分析 **作为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程度发达的地区,建设新农村的 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一个案 例,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作一个生动的解释,希望从 中得出的经验和政策建议对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会有借鉴和 启发意义。
**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早在上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 乡镇工业大发展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即使在乡镇企业逐步淡出, 外资企业隆重进入的时期,**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还是不断地改 善着。到20xx年在江苏省首批六个全面小康达标的县级市中, **的五个县级市(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全部入围、 占得五席,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93元,比省目标值高393 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96,比省目标值高11个百分点。
**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因此停止,还在加速,表现为工业化、城 市化和国际化在新一轮的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和本土制造业发
展中还将进一步增强。但是,这时遇到前所未有过的瓶颈:用地 指标短缺。在这个背景下,**市响应国家“十一五”规划,在 20xx年初**市出台了 “**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 提出**建设新农村要以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促进和带动新农 村建设为原则。在此前提下,新农村建设有两大主要内容是:(1) 村镇规划先行,重点推进“三大集中”工作(工业向开发区和工 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居住区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农业向 规模经营和农业园区集中),(2)促进“三大合作”(农村社区 股份合作制、农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村专业合作制)改革。 从调研中我们认识到,前者是受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后者是 前者的制度保障,使得农民利益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实现前者。或 者说,上述两大内容在具体工作中实际上转化为两个任务:一是 缓解**进一步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所受到的土地数量限制, 二是在土地指标增长出自于农村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土地 重组和集中不能以牺牲农民收入和生活预期为代价。前一个任务 的完成实际上是农村和农民再一次地支持工业化和城市化。由于 这两个任务涉及到政府、工业投资者和农民三大利益主体,而且 在利益协调和谈判中,农民通常是弱势群体,所以,**新农村建 设应当在以农民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的前提下,实现三方激励相 容。
因此,农民在失地、失业(即非农化)中是否会仅仅满足于政 府提供的收入补偿,是否仅仅满足于集中地居住所谓有城市化特
征的小区里?他们的劳动力在未来还有没有发挥作用的地方? 他们是否具备了参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所需要的劳动能 力?他们能否分享**产业升级所带来的经济福利?这些问题都 是农民能否成为一个发展主体的问题。从调研中接触到的情况, 不断地让我们认识到阿马蒂亚-森的一句话的份量,即发展的目 标和手段要“在适当的机会下,(让)个人可以有效地决定自己 的命运并且互相帮助,他们不应被首先看成是精心设计的发展计 划的被动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