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古诗三首》优秀精美教案 (2).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三首》优秀精美教案 (2).doc

上传人:1656741**** 2021/7/19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三首》优秀精美教案 (2).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诗三首》优秀精美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2、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3、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4、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5、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
    (青山、孤帆、太阳)
 6、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7、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学习建议:
    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
三、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