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中秋节的诗词与典故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下面是***整理发布的《关于中秋节的诗词与典故》,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
篇一
《水调歌头》苏轼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一篇千古名作,是苏东坡在中秋之夜酒后抒怀并且思念他的弟弟苏辙而作的。序言里边说了“兼怀子由”。弟弟名叫苏辙,车辙的“辙”。车辙,就是马车轮子轧在土路上边的印迹,所以说“前有车,后有辙”。“辙”也是道路的标志,走路,当然要沿着道路去走,所以说是“必由之路”。因此,弟弟苏辙,名“辙”,字“子由”。古代还有一个名人,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这个苏辙的名字,和子路是一个系列的。
哥哥苏东坡,别号“东坡居士”,名“轼”,字“子瞻”。“轼”是什么东西呢?马车上的横梁扶手。《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孔子乘坐马车,看见人家办丧事,在哭,起立,扶着横梁扶手,这在古代是乘车的一种礼节。马车本来就有高度,站在马车上边,就更高了,所以说“高瞻远瞩”,就是“站得高,看得远”的意思。苏轼和苏辙的父亲是苏洵,有学问,爷仨并列“唐宋八大家”,大概苏洵老爷子取名的时候,祝愿两个公子将来全都成为“有车族”吧,所以叫苏轼、苏辙。结果呢,学富五车。
篇二
中秋的来历与嫦娥的故事
那么“中秋节”为什么是“中秋”呢?现代使用阳历,历法叫作“太阳历”,是依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周期制定的。古代使用阴历,历法叫作“太阴历”,是依据月球环绕地球公转周期制定的。“太阴星”就是月亮。但是中国古代留下来的阴历,也不完全是依据月球公转周期制定的。每一个月,是依据月球公转规律制定的,古人把月亮圆满的这一天安排在十五日,称为“望日”,月初开头称为“朔日”,月末结尾称为“晦日”。月亮环绕地球公转一周,大约是29天半,没有办法形成每个月30天乘以12个月等于360天,所以“大建月”30天,“小建月”29天,一年少于360天的日子,攒起来安排闰月,19年闰月7次。因为“大建月”和“小建月”相对于月球公转周期的29天半,总是赶前错后,所以有时候月亮是“十五不圆、十六圆”。今年中秋就是十六日月亮最圆。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也不是正好360天。地球公转一周的轨迹称为“黄道”,平均分为24段,也就是二十四节气。所以每逢交节气,不仅说明是哪一天,还要说明是几时几分几秒,就是地球运行到了那个二十四分之一位置的时间。就说“立秋”吧,不是有一句俗语“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吗?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7日22时49分07秒,属于“晚立秋”,立秋以后确实来了“秋老虎”,有好几天气温高达31度。
中国的阴历,在气象学称为“阴阳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