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前一分钟演讲稿
课前1分钟演讲稿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 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 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 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 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 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 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 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 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 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 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刻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 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咋一口 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 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希望寄 托在儿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 在单位身上??
温馨提示: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 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 能是自己。
630年,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在美洲经历了一场恐慌:在 如今美国田纳西地区东部,人们发现大量的蝉仿佛一夜之 间从地底冒出,每公顷数百万只蝉、一棵树下约4万个孔, 这实在让人害怕。几个星期过后,蝉儿销声匿迹。不过, 令人诧异的是,17年之后,这段历史又重新上演了一次; 而再过了 17年,“没有
改写的剧本”重被搬出;直到XX年,正好是23次。 由此得出一项结论,那里的蝉生命周期就是17年。
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多年来大量的实际观 测数据表明,蝉的生命周期大都为质数。比如,科学家发 现,在北美洲北部地区其周期为17年,而在北美洲南部地 区都是13年,亚洲的蝉周期为5年、3年。为什么是17、 13、5、3等质数,而不是偶数呢?
进化论给了这个问题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
生物学家们认为,蝉最初可能具有各种不同的生命周
期,如1、2、3、4、5、6、13、17年等。但对于不同生 命周期的蝉而言,其遭遇天敌的几率是不同的。如果蝉的 生命周期是偶数,如1 2年,那么它每次登陆地面的时候, 都会不幸碰见那些生命周期为1年、2年、3年、4年、6 年以及12年的天敌,使得种群生存受威胁,这些生命周期 为偶数的蝉就会因为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而被淘汰掉。
与此相反的是,生命周期是质数的蝉,则幸运多了, 因为它们可以大大降低在地面与天敌遭遇的几率,从而一 代一代顽强地生存下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剩下大量 这些3、5、13、17年等质数周期的蝉就恰恰是“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极好证明。
对此理论,在XX年,德国马普学会分子生理学研究所 以及智利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给予了合理的证明。 他们建立了一个“猎人-猎物”的数学模型 即将蝉比
作“猎物”,其天敌比作“猎人” 用数论证明了蝉
选择质数作为生命周期可以稳定地保存种群数量。
蝉的生命质数现象,说到底是一种躲避天敌的策略, 是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导致的结果,是一种极为普通的生 物现象。在漫长的流年岁月中,一代一代的蝉儿在“知了 知了”的叫声中逝去,它们不知道,神秘的大自然在为它 们精确计算着各自的“天命”。这种“天命”运用到社会生 活中,就是禅的哲学。经商也好、科研也好、学习也好, 必须注重“新、奇、特”。千人齐挤独木桥,必定会有大片 落水者;万人竞上羊肠道,必定会有许多掉崖者。只有 “新、奇、特”,才会像那些生命周期是质数的蝉一样,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天敌”,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
1青春是不安的,青春是躁动的,青春的岁月里充满了迷 惘,青春的日子里全都是狂想.
从儿时的童话故事中一路走来,心中洋溢着华丽的成人 童话般的梦想,意气风发、 鼓风机吹着的火焰,热烈、倔强、狂妄而浮躁.
以为浑身是胆、无所不能,碰壁之后又以为单纯幼稚、 一无是处,游走在盲目的自信与莫名的自卑之中,不知道自 己将要走到哪里、 阴,喜怒无常.
不知道天有多高,不知道地有多厚,有的只是无穷多的 希望与梦想.
总是告诉自己“我什么都没有,可我有希望;我支配不 了别人,可我能支配自己,我的青春就是我的资本,因为我年 轻,便觉得一切都无所谓;因为自己年轻,便可以放弃一切, 让所有的都重新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