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毛概论文.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毛概论文.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1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毛概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甘肃会宁的教育现状在甘肃会宁同时发生着两件事:大量农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长期举债供养学生的农村家庭血本无归,“因教返贫”屡见不鲜;农村代课教师面临最后的清退, 他们在讲台上站了大半辈子,转瞬生计无着。在会宁,教育曾是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改变自身命运的惟一通道,也是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立县之本”。在中央财政对于西部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背景下,会宁人对“读书脱贫”寄予着赌博式的希望,如今却发现“教育立县”已遭遇“教育破产。会宁的过去与现在正是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困局的典型缩影。我们将目光投向这里因教育破产的农村家庭与被清退的代课教师,记录他们曾经的希望和如今的挣扎,并寄望以全社会的关注为此吊诡困局求解。很多家庭人生最后一场赌局正在走向破灭——他们的儿子或女儿大学毕业半年仍濒临失业,银行不断打来催款电话,并不留情面地将后者列入信用黑名单。这意味着,这个位于甘肃会宁破败的农家,用漫长的时光和 6 万多元债务,仅换来“出了几个个大学生”的虚名和节节攀升的赤字。会宁很多家庭是目前中国为数众多“因教返贫”的西部家庭中的一员。在其所在的甘肃——中国西部最贫穷的省份之一,一项农业部门的抽样调查表明:该省重新返回贫困线以下的农民中,因教育支出返贫的占 50%。这对崇尚读书立命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新悖论。尤其在广袤而落后的西部, 科举取士和尊儒重教传统因闭塞而保存,又因贫穷而兴盛。长期以来,教育被压以重注,成为改变寒门命运的出路和调节贫富悬殊的杠杆。然而,新千年以降,以大学扩招为主要标志的教育产业化所催生的高学费和低就业,像两只无形的大手,夹击着原已坚硬狭窄的农门。危机在 2009 年爆发, “84万应届毕业高中生退出高考”导致中国197 7 年恢复高考以来考生总量首次出现下降,这场波及国内多数省市的“弃考风潮”被教育界称为中国高考的“拐点”。由此凸显的农村教育之痛让“知识神话”褪色,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西部农村家庭重陷赤贫的梦魇。一个西部穷县的教育样本。从西北工业重镇兰州出发,平定高速和 312 国道如刀刻般陷入贫瘠的陇东高原,跨越黄河天险,打通沟壑山河和八百里秦川。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如今繁华散尽, 黄土覆盖表里万物会宁县就坐落在国道东段的群山中,人口仅56 万,当年因红军三大主力在此会师而彪炳史册。惊人的大学生出产率让会宁教育拥有与“贫穷”不相伯仲的显赫名声。恢复高考 32 年来,这里共培养出 6 万多名大学生(几乎相当其整个城区人口数量) ,此外,三千多名硕士和五百多名博士更助力会宁成为与江苏如东、湖北黄冈并驾齐驱的中国基础教育的“三辆马车”。这样古风洋溢的人生信条得益于这里封闭落后的自然环境和远离战乱的历史。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缺少外来冲突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耕读文化,崇文传统兴盛,科举传统得以延续和浸染。仅明清两代,会宁就出过 20名进士和 113 名举人。就连没读过书的农民看到有字的纸条都捡起放好,以免玷污圣贤。“文革”期间, “苦甲天下”的会宁成了知青下放的热门地点,三百多名来自北京、天津的大学教授和学生把这里汇聚成一个学术高地。“会宁人把他们请到学校, 而非牛棚。”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张贵荣说, “他们带来山外的世界和现代文明, 延续了会宁的教育血脉。”时至今日,一个老教育工作者仍记得他的知青老师在贫瘠的田野上拉小提琴时给他带来的感动。逆势上扬的会宁教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