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机制.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机制.doc

上传人:qvuv398013 2021/7/25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机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机制
  如何研判网络舆情,及时有效地引导、应对和消除网络舆情危机,在网络监督下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正确对待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涉检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于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根据2009年《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进行的网上调查数据,%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就此,《人民日报》评论指出,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当一个看似平常的事件发生后,借助网络的推手,短时间内就可能形成一个严重的公共事件。当前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网络舆情成为媒体主流。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民的大量增加,传统纸质平面媒体的主导地位被替代。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互联网凭借其快速、实时、互动的优势,在及时公布真相、引导主流舆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展现了网络媒体的强大威力,其影响力也逐渐超越传统主流媒体,网络媒体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可以说,事件的发生与网络信息发布传播是即时性的,重大有影响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就有可能被发布到互联网上。互联网信息的即时性优势、快速反映优势、网民广泛参与和互动优势,是其他平面媒体无可比拟的。
  二是网络媒体成为舆论引导的主战场。网民在阅读浏览新闻资讯的同时,往往会对一些敏感问题、热点话题、敏感事件发表观点,表明态度,一旦引起多数网民关注,就会引发网络舆情。如“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长抽天价烟”、“内蒙古阿荣旗女检察长刘丽洁用***购置豪车”等帖子在网上公布后,短时间内网民意见铺天盖地。部分事件因为网络的关注,引起政府乃至高层领导的关注,对问题作出批示,责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对事件调查处理结果予以公开,网民则跟踪监督,并对调查处理结果继续发表意见。网络监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态势,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效果。
  三是网络舆情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网络新闻资讯的客观真实性与虚假性并存,权威发布与小道消息并存,真诚监督与恶意炒作并存、人为制造轰动效应与人身攻击并存,上述特点,决定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同时,网络的泛媒体化,热衷政治的网民群众数量庞大,网站与报刊遥相呼应,各种论坛、博客的海量存在,决定了网络舆情的特殊性。我国当前网络尚未实行实名制,使网络更加“虚拟化”,为不良用心之人提供了传播虚假新闻、恶意攻击、滥加评论的空间。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网络舆情研判和应对的艰巨性。
  
  二、基层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和快速发展的网络相比,检察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基层院对网络舆情的作用认识不足。部分基层检察院对网络舆情的作用认识不足,对网络舆情关注不够,特别是对涉及本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形象的舆情不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其实网民的声音,既是检察机关发现职务犯罪线索的眼睛,揭开事态真相的“助推器”,也是展现检察干警良好的精神风貌、增强检察机关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理想平台。
  二是对检察网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