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浅谈阅读教学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98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阅读教学论文.doc

上传人:小雄 2021/7/26 文件大小:9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阅读教学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阅读教学
王扌艮小学陈东英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向来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 一道门槛。由于有大部分农村家庭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缺乏对孩 子的阅读督促。另外,也因农村学校藏书有限,或形同虚设,造成学生 阅读面窄。因此,在新课标的推行下,给农村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 难度。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指导农村孩子进行阅读教学并养成****惯呢? 下面就此浅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程怎样教》中讲到:“学****兴趣是学生学****动机的内在起点, 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而在农村这块“阅读的沙漠”中崛起“阅 读的种子”并非易事。如何激励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我所采取的一些做 法是:
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我慎重考虑到农村学生的识字程度、朗读水平和学生对课文语言文 字品赏能力差的弱点,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范读。 则教师的有感情范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 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文美”,才可能把学生引入意境,激发阅读 兴趣。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细心、正确听出教师的语 速、轻重缓急等,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营造了气氛,激发了学生 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我教《第一场雪》一课时,通过有感情范读描写下 雪后的句子,作者写雪景时运用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写法,[即(静 态描写):“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 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
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 球。”(动态描写):“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 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 五光十色的彩虹。”]突出了雪大和雪美的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理解课文做了铺垫。整个过程使学生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感 受到语言的美,便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熟读成诵,兴趣升华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阅读就应让学生获得读的成功体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多层次、多渠道的朗读能使人感受文中的景物美、 思想美、情感美,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桂林山水》时尽 多让学生在抓住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与众不同 的特点,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边读边想象文中一幅幅生动 美丽的画面映入眼帘,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使学生获得了美的情感, 兴趣得到了升华。又如在教《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庐 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这两大中心句,结合课文 插图有感情地朗读,并在脑海中浮现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 让学生感受到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独特形态美及云雾变化之快的动态 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给学生留下了鲜明的、深刻的印象,从 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采用各种方式保持学生的学****兴趣, 以保学生的学****积极性。如:或以情设趣,或以疑激趣,或以电教媒体 引趣等。
二、以读为本
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尽可能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得到知识,
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目标。
以读代解
《语文课程标准》里讲到,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阅 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 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 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让学生通过读书去解决自己学****中遇到的问题。 如有些教师在教学《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一课时讲了 “后来,李姐(保 姆)身体不大好,宋庆龄不但不再让她照顾自己,还用自己的薪金另请 了一个小保姆,自己也尽可能地亲自照顾李姐,嘘寒问暖,端汤喂药, 让她和自己一起在楼上吃饭,还让李姐坐上座,自己在边座相陪。李姐 十分不安。”其中,作为国家的名誉主席,她为什么能这样做?李姐为何 感到十分不安?这时教师大可不必给学生做详细、理性的分析,而应采 用以读代解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联系上下文及预****中的人物 简介,便可悟出其中的意义,并真切地体会到宋庆龄和保姆之间的情谊。
以读促“思”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一夜的工作》中第2自然段时,他让学生 齐读了一遍,就紧接着问:“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些重要 语句写的? ”此时,课堂间鸦雀无声,很多同学一脸茫然,没有一个学 生举手发言。于是,教师急了,便指名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回答,结果还 是无言以对。可看出该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读书思考的重要性,没给学 生留出读书待思的空间。学生不是电子计算机,不是一读便知。如果是 这样,那学生还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