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琵琶行
1
吊白居易
  唐宣宗李忱
缀玉连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2
作者简介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长恨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3
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六月唐朝藩镇势力刺死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并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但因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以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为名,贬之为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来不错,但在中唐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4
课文小序鉴赏
元和十年,予左迁(降职为)九江郡司马。明年(第二年)秋,送客湓浦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铿锵悦耳地)有京都声(京城乐曲的声调)。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 乐师) ,年长(年龄增长)色衰(容颜衰老),委身(嫁给 )为贾人 (商人)妇。  遂(就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使快(畅快)数曲。曲罢(弹完)悯然(忧郁的样子), 自叙少小(年轻)时欢乐事,今漂沦( 漂泊沦落)憔悴,转徙(辗转迁徙 )于江湖间(各地)。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淡泊宁静)自安,感斯人言(被这人的话感动了 ),是夕始(才)觉有迁谪意(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 因(于是)为(写)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凡(共)六百一十六言(字),命(命名)曰(叫 )《琵琶行》。
5
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课文小序鉴赏
6
疏理课文思路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7
《琵琶行》诗歌主旨分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
诗人
自言本是京城女
我从去年辞帝京
名扬京都女艺人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遭遗弃
直言进谏遭贬谪
落魄失意
出自京城
才华横溢
受侮辱欺凌的歌伎
被压抑排挤的知识分子
封建制度压抑人才,不能容贤
8
典型感情
琵琶女在音乐声中融入了对自己的凄凉遭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的强烈控诉。
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正因为这两句诗揭
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
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
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
广泛的同情。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