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写作基础:引导学生学用典作文.doc

格式:doc   大小:39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写作基础:引导学生学用典作文.doc

上传人:hhhhh 2021/7/27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写作基础:引导学生学用典作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写作基础:引导学生学 “用典 ”
小引为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生动、使单薄的内容充实丰富、使繁
琐的语言简单洁明了,因而引用历史故事、名人轶文、寓言笑话、诗
词格言等,这种表现手法叫做用典。
特别是杂文写作,常常用典之法不可弃置不用。
同样一段文字,用典与否,效果是不一样的。
事例分析小引试以《学会照镜子》两个开头做一比,孰优孰劣,
相信大家自有明鉴。
※镜子这东西,差不多家家有、天天用,但不是人人肯用、人人
会用的。
因为镜子不单是放到眼前看看的事, 而是跟照镜子人的思想素质、
胸襟气质等息息相关。
所以,我们要学会照镜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铜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一代明君的照镜之论振聋发聩、引人深思:我们应学会照镜子。
可是,写作用典常被人斥之为掉书袋、倒胃口云云。
我们以为此论颇有偏激、武断之嫌,很有商榷之必要。
的确,有些人以为写文章用典是既时髦又省劲的事儿。
他们用按点索文法,冥思苦想地搜寻出一两个漂亮的典故,作为
文章的骨架,再跟现实一掺和,拉扯几段,便凑合成篇了。
其实,这对用典来说虽不一定是曲解,至少也可以说是误解。
要知道,用典是一件费神费力的事情。
有人把它喻为武林中的内家功,这是极有见地的。
在旁观者看来,作者用典似乎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殊不知作
者已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典相融、借典升华,故能运思成风、涉笔成
趣。
这犹如内家功似的、 一呼一吸、 一招一式, 都蕴藏着深厚的功力,
岂是华而不实的花拳绣腿可比?请再看看下面的这段文字:课内课外
多学点古代诗词,不同的审美内容就会多方面的作用于我们同学的心
灵:诵大江东去,会发出关西大汉之慷慨;吟晓风残月,会抒发十八
少女之柔情;采菊东篱会使人心境趋于恬淡平静;娇莺啼鸣会使人心
田洋溢春之情趣;位卑未敢忘国优,唤起了我们热爱祖国的情感;为
国牺牲敢惜身,激励着我们献身祖国的决心 ⋯ ⋯这一段文字引用了苏东
坡、柳永等数位名人的诗句,虽只是点到为止,但内涵极丰,旁征博
引而不显芜杂堆砌,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引人共鸣!这里涉及到作
者(包括****作者)善不善用典的问题。
不善者,用的典故或无病呻吟、俗不可耐,或贩卖文字、肆意堆
砌,或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写出来的文章总脱不去肤浅拼凑的斧凿
之痕。
这样,自然难免要使人感到倒胃口了。
而善用典者则不然,行文通俗而不粗俗,选典灵活而不呆板,因
而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当然,学生****作一下子是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写作水平的,故不
妨从弓步、马步开始,试练用典的一招一式、一呼一吸。
首先,让学生体会课文中名家的用典实例, 读毛主席《愚公移山》,
学生自然会为领袖巧用寓言故事而击节;读鲁迅先生的《人生识字糊
涂始》,学生一定会为大师活用古人诗句而赞叹。
如果课外多翻翻邓拓的《燕山夜话》等,借典、批典、反典、串
典、改典等例子更会使学生眼界大开。
这些名家高手用典时或含蓄讽刺,或直言褒贬,或借题发挥,或
影射比附,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饱含着对世相的深沉***,闪烁着激
浊扬清的锐利锋芒! 其次,老师要结合课文给学生提供一些掌故趣闻、
名言警句等,并让其互相交流,或两星期一次,或一个月一次。
自然,最后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试着用典。
写带有议论性的文章,无论是开头,还是中间,抑或结尾,均可
试着用典。
当批改这些作文时,我常会读到一些自己闻所未闻的典故,从而
增长了见识。
不过,话得说回来, 学生的****作毕竟是****作, 用典时堆砌、 曲解、
失误等是在所难免的。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积极加以引导,使之在写
作过程中通过模仿、揣摩、探索而逐渐成熟起来。
需要指出的事****作善不善用典, 不仅取决于学生心头典的多寡,
运用时熟练与否,而且更取决于学生认识层次深浅、理解水平的高低
和思维能力的强弱。
名家高手之所以能写出一典见血、一典破的的好文章,无不与他
的深邃思想、渊博学识、过人胆识等紧密相连。
不过,任何名家高手不是天生就有神来之笔,他们用典亦少不了
这学步过程,所以我们学生没有必要因为眼下不如名家高手而不敢用
典、不肯用典。
当然还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作如是说,决不是把评判作品的优劣
定位于用典与否。
事实上,没有用典的精品佳作,俯拾皆是。
另外,我们还应让学生懂得,典的界定并非一成不变的,今天不
是典的,明天说不定就是典了。
正如阿、九斤老太,在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大抵是算不得典的,
但是现在如用在你的作品中,其典的味道跟伯乐、东郭先生是极难分
轩轾、辨伯仲的。
写作文用典故,首先要懂典故,如折柳、折桂、伯乐、伯仲、雕
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