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
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
冯建军
摘要:从教育均衡到优质均衡,已经成为新时期发达地区实现教育公平的先行追求。优质均衡是在资源配置均衡的基础上,实现质量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质量既包含国家统一标准的要求,也包含个体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国家质量标准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因此,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表现为教育质量的底线均衡与特色均衡的统一,是在质量合格底线基础上的特色均衡、差异均衡。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均衡、优质均衡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论坛通过了《全民教育行动纲领》(《达喀尔行动纲领》),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世界全民教育宣言》(1990)之后对全民教育的新承诺。《全民教育行动纲领》指出,如果不能向全民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所谓的全民教育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因此,全民教育必须转向全民优质教育,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实施了法定年限义务教育国家的共同目标。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当前推进教育公平的重中之重,同时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出要不断扩大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供
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规划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当前和今后十年教育工作的两大重点。这些纲领的颁布与实施,意味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提高质量必须同步进行,在义务教育普及之后,应该努力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优质均衡发展。
一、优质均衡: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先行追求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截止到2009年,全国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3052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7个),%,“两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9.
般的教育普及和教育均衡问题,而是高质量的教育普及和优质均衡,这成为基础教育普及之后,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在省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上海提出要“坚持公平优质的价值取向”,“让所有孩子获得公平而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江苏提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的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并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实验区建设”,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建设一批义务教育的示范区,使示范区真正成为优质均衡的先导区、城乡一体的融合区、素质教育的样板区、体制机制的创新区、人民满意的认可区。浙江在整体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后,把重点放在了解决“读好书”的问题上,力争“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的均衡发展”。
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从不均衡到均衡,又从均衡到优质均衡,实现了教育公平的两次超越。由于历史原因,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国家优先扶持重点学校的发展,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在重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上,结果人为扩大了学校间的差距,造成了基础教育发展的巨大不均衡。新时期,
党和逐步由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从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到享受资源的平等,保证了人人有学上,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实现了教育的基本均衡,教育均衡指数不断提升。一项对江苏省教育公平状况的实证研究表明,,[1]。浙江一项教育公平满意度的调查也表明,%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目前接受的教育是公平的或比较公平的,%的家长认为,其孩子所在学校的教育资源与别处的教育资源“很均衡”或“差别不大”。[2]这说明,经过短时期的努力,发达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教育均衡。
但这种均衡只停留在教育发展的外部,追求的是教育外延的扩张,教育硬件的建设,致力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教育资源均衡,因此成为教育政策和理论研究的集中关注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当然,办教育离不开资源,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
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资源的均衡,所谓的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只能是“美丽的谎言”。对发达地区而言,现在的问题已不是“有没有学上”的问题,而是“上好学”的问题。在普及教育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渴望接受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