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方剂学学习体会(四)
解表剂共选正方16首,附方24首。根据功用不同,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类。
麻黄汤麻、桂并用,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解表重剂,主治外感风寒致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桂枝汤中桂、芍并用,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以及一切营卫不和的杂病。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之力较强,且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夹湿,兼有里热之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口苦微渴等。香苏散功能解表理气,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兼气滞之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等症。小___汤长于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素有寒饮又感风寒之恶寒发热、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者。
止嗽散功能宣肺利气,疏风止咳,选药温润和平,主治外感风邪,解表不彻,肺气不利之咳嗽咽痒而微有恶寒发热者,加减运用得宜,可用于诸般咳嗽。
正柴胡饮解表散寒,药性平和,为张介宾创制平散法之代表方,宜于气血不虚而外感风寒者。
银翘散与桑菊饮均为治疗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但银翘散解表之力大,且能清热解毒,主治风热犯卫之热重寒轻、咳嗽咽痛、口渴等症,为辛凉平剂;
桑菊饮解表之力轻,重在宣肺止咳,主治风热较轻,邪在肺络,以咳嗽为主症者,为辛凉轻剂。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长于辛凉宣肺,清热平喘,主治外邪入里化热所致的肺热喘咳证,应用时当根据发热轻重及汗之有无而酌定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柴葛解肌汤功能解肌清热,主治风寒入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之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鼻干嗌干、眼眶痛、脉浮微洪等症。
升麻葛根汤解肌清热而透疹,适用于麻疹欲出不出而身热、舌红、脉数者。
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体虚而感风寒湿邪之表证,痢疾初起见表寒证者亦可应用。参苏饮功能益气解表,且长于理肺化痰,适用于气虚外感风寒,兼有痰阻气滞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加减葳蕤汤功能滋阴解表,适用于阴虚之体感受风热证。
泻下剂共选正方9首,附方10首。按其功用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五类。
。以大便秘结,腹满胀痛,苔黄厚,脉实为主要症状。
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大陷胸汤均能泻下热结。
但大承气汤为峻下热结的代表方,方中大黄生用后下为君,攻逐之力峻猛,主治阳明腑实而痞、满、燥、实四症俱备者;大黄牡丹汤功专泻热破瘀,为治湿热/瘀滞/肠痈的主方;
大陷胸汤则以大黄与甘遂相配为主,重在泻热逐水,是治疗水热互结于心下所致大结胸证的常用方剂。
。以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脉沉紧为主要见症。
大黄附子汤、温脾汤均能泻下寒积,均以附子、大黄相配为主以温经散寒,泻下通便。而大黄附子汤为温下的代表方剂,主治寒实内结所致的便秘;温脾汤兼能温补脾阳,主治脾阳不足,寒积内停之便秘。
,大便秘结之证。以便秘,溺赤,身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滑数为主症。
麻子仁丸、济川煎均能润肠通便。其中麻子仁丸是以润肠药配小承气汤组成,故为攻润相合之剂,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的脾约便秘证;济川煎以温肾益精,润肠通便的肉苁蓉为君,配升清降浊之品,主治肾虔精亏便秘之证。
。以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症为常见。十枣汤以攻逐水饮之峻药配伍益脾缓中的大枣组方,逐水中兼能培土扶正,使邪去而正不伤,以奏攻逐水饮之功,主治悬饮或水肿实证。
,以腹满便秘而兼气血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黄龙汤以攻下热结的大承气汤加益气养血之品,而成攻补兼施、邪正兼顾之剂,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之征。
和解剂共选正方8首,附方11首。按功用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
,主治伤寒少阳病而致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主证。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湿热之邪郁阻少阳证,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苔腻微黄等。达原饮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主治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之证,症见憎寒壮热、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苔垢腻或舌质红、苔白厚如积粉等。
,疏肝理脾之功,主治阳气内郁而致手足不温,以肝脾不和所致的胁肋脘腹疼痛等症。逍遥散治证由肝郁血虚及脾弱所致,而以肝郁血虚主,其功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两胁作痛、头痛目眩、神疲食少、月经不调等。痛泻要方补脾柔肝,而以治脾为主,主治脾虚肝旺所致的痛泻。
,消痞散结,主治中气虚弱、寒热错杂于中焦而致的痞、呕、利。
清热剂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