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型高温小颗粒物料余热回收和冷却装置开发
赵玉良 王广收 葛延 王有飞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陕西 西安 710032)
摘 要: 提出了一种规模化高效回收小颗粒物料余热的新方法,开发了立式间壁换热的高温小颗粒物料余热回收和冷却装置,介绍了相应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其特点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小颗粒物料;余热回收;物料冷却;间壁换热器
1 技术现状
在冶金、煤化工、油页岩、建材等行业的生产工艺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温度达数百度,甚至上千度的高温小颗粒物料。为降低产品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常需要对这些高温小颗粒物料进行冷却及余热回收。通常用的冷却介质一般为空气、水或导热油等。目前现有的余热回收及冷却方法基本可分为两大类: (1)直接换热,冷却介质通常为空气或水,工作时和高温小颗粒物料直接接触,通过热传导实现换热,以达到余热回收及冷却的目的。该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冷却介质和小颗粒物料是直接接触,对易燃类,如粉焦,当采用空气冷却时容易引起燃烧,甚至爆炸,安全性较差。对其它类型的小颗粒物料,也存在冷却介质消耗大,且冷却介质中易混入大量粉尘,增加了后续分离净化的工作量和动力消耗。当冷却介质采用水时,通常余热不易回收,并且产生大量废水需要处理,增加了后续成本和工作量,也容易产生污染。此外,在缺水地区,也加大了对水资源的消耗,容易产生许多问题。
(2)间接换热,即冷却介质通过管道或筒壁和物料间接换热,也达到同样的余热回收及冷却目的。
上述两种方法中,后一种方法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也可大大减轻污染,但采用这种方法的回收冷却设备,目前多为采用回转式或立式的多组圆管式结构[1][2],设备体积庞大,造价高,功耗也大,常常不便于用户应用,也影响了冷却及余热回收过程的经济性。此外市场上现有的板式换热器、波面换热器或板壳式换热器等,由于其结构设计上主要是考虑用于粉粒体的换热,物料通过的路径较窄,因而对粒径较大的物料并不适用。
2 新换热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针对颗粒粒径小于20mm的高温小颗粒物料的规模化冷却和余热回收利用难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更为经济的方法,以更便于应用和推广。
新开发的立式间壁换热的高温小颗粒物料冷却和余热回收装置,主要包括冷却介质导入管、矩形截面的薄壁式换热体、冷却介质导出管及壳体等部件。
其中薄壁式换热体通过导入管和导出管,成组布置于壳体内部。各换热体之间有一定间隙,以便于颗粒物料通过。壳体为垂直于地面安装,高温小颗粒物料由壳体上端进入,流经换热体之间的间隙,与换热体内的冷却介质换热,再由壳体下部排出。冷却介质由导入管进入,经导入管分配至各个薄壁式换热体,换热升温后再由上部导出管导出。
本装置主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1和图2所示。
1-导入管,2-换热体,3-导出管,4-壳体,5-导料板
图1 换热器主要结构
图2导料板分布示意图
本装置的工作原理是:高温小颗粒料经由壳体上部进入,自上而下流经换热体之间的间隙。冷却介质则由导入管1进入,通过导入管将冷却介质均匀分配至各个换热体2,粉料由上向下运动过